走过了人才辈出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历史进入了17世纪,这一时期被称作“巴洛克时期”。
为什么叫“巴洛克”?我想我们和苏菲一样对这个名称充满好奇。
原来,“巴洛克”愿意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这一时期的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比鲜明。无论在艺术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夸张华丽、浮华矫饰的自我表达方式,同时也有退隐避世的潮流开始兴起。
巴洛克时期,很多人意识到世事无常,明白我们周遭的美好事物终有一天会消陨凋零。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们提出了“人生如戏”的主张。现代戏剧——包括各种布景与舞台机关——就是在巴洛克时期诞生的。读到此处,我想你一定想到了一个人,莎士比亚。是的,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巨作写于1600年,可以说,他横跨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在戏剧的发展上,他是一座桥梁。他的作品中就多次讲到“人生如戏”,例如《皆大欢喜》:
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扮演着好几种角色。
除了“人生如戏”的主张,巴洛克时期的诗人还将生命比作梦境。我们还以莎士比亚为例:
我们的本质原来也如梦一般,短短的一生,就在睡梦中度过。
其实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周思考的问题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这样看来,这一哲学思想的提出,欧洲岂不是比中国晚了大约2000年?
在政治方面,巴洛克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冲突的时代,当时的欧洲可谓烽火遍地。这些战争,有些和宗教有关,有些和政权有关,整个社会充斥着各种阴谋和暗杀。这种现象在巴洛克建筑中也有体现,比如在建筑的屋角和缝隙会有许多细部的装饰。
这一时期的哲学同样充满了对立和冲突。一种思想是“理想主义”,他们认为生命基本上具有一种崇高的特质。另外一种思想叫做“唯物主义”,他们相信生命中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从肉体感官而来。这两种思想截然不同,迥然相异。
其实在整部哲学史上我们都能看到理想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影子,但是只有到了巴洛克时期二者才这样明显共存。不过,随着新科学的不断发展,唯物主义渐渐盛行起来了,牛顿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被称作“机械论的世界观”,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部很大的机器,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可以用宇宙重力和物体移动等定律来加以说明。
不过,牛顿仍然相信上 帝的存在。他并不认为机械论的世界观和他们对上 帝的信仰有任何冲突。他们认为一切的事物都是机械过程的产物,包括我们的思想和梦境在内。所以这些十七世纪的唯物主义者们就需要去思考:物质和精神的不同在于物质可以不断地被分割为更小的单位,可是怎样将灵魂(思想)进行分割呢?
十七世纪两位最伟大的哲学家也在绞尽脑汁地思考灵魂和肉体的关系,他们会有怎样的结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