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部讲述魏晋时期的政治、家族、权力之一众往事后,试图写篇笔记来厘清个中逻辑与时事,却奈于内容繁杂,最终择了深以为趣的话题,一览在历次权力更迭之中,掌权者所面临的人事困境。
少年时期读史书纯粹就是读故事,冲着趣味性而来,外加点个人英雄主义崇拜,最喜欢帝王故事,仿佛穿过数千年去感受个人在王朝起伏中的力量,犹如群星闪耀。而现在,除却故事情节之后,最感慨的一是历史总是在周期往复,而我们却难得拥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二是史料真实性固然重要,但探究为何如斯记录也不失为分析历史演进的另一个角度,毕竟史书记载总不可避免会带上个人的非理性色彩和情感植入,而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究历史的真相。
统治阶级的形成背景深刻影响着其后的执政之路,而酝酿在统治者背后的政治利益集团足以从执行力的角度在各方面作用于格局,自古至今,国内外均如是。
河内司马氏由武入文,推崇经世致用,这一家族文化特征对司马家族从政风格影响深远。守望互助的同乡网络在远距离求学的背景之中扮演重要角色,通婚尤其是同郡之内的婚姻网络强化了这一关系网络,以此作为地方权力的巩固方式,这一途径即便在统治后期依然有所延续。此乃网络构建初期的布局,包括司马氏与荀氏在政治上的结合、与泰山羊氏等的联姻以及招纳有才之士。需要看清的是政治立场和政治选择并非仅靠旧情,公义和私情总会产生冲突,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唯有利益共同体才最为稳固,否则何来史书上的屡次祸起萧墙亦或是倒戈相向。
司马氏家族的网络日渐丰厚而层叠交错,便不难解释魏晋嬗代的历史性事件“高平陵之变”,私以为这场司马懿利用情绪发酵来争取支持的兵变虽然顺利达成,然是时大多数人仍旧心怀传统的观念,并不支持政变的合法性,显然为后来司马家族统治的持续不稳定局面埋下了祸根。当然历史永远不给站队的人以后悔药之选择的。
在政变之中,司马师功不可没,实际上是奠定了魏晋嬗代的政治基础,但依然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政治局势,包括政变不可避免的权力来源合法性问题以及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治力量培养问题。司马师其人面对内忧外患、稳定局面、巩固基础的系列举措确然有效。建立亲信力量恐是历届统治者的必然动作吧。然病猝于盛年,功业尚未持续,权力继承尚未明晰,委实可惜。
再聊两句淮南三叛(王淩、毋丘俭、诸葛诞),淮南诸将之间的矛盾给司马氏留下了可乘之机,因势利导,利用间隙完成了对淮南局势的控制。可以说:祸起萧墙,未形成合力乃是失败之根源。由此没有共同利益诉求的合体本质上难以形成政治同盟。
司马氏平稳解决问题,过渡权力的同时,也隐藏了矛盾,并未真正意识到根源,当然这也是朝代更迭过程中始终会出现的问题。邓艾之流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却由于出身问题始终不为统治集团的主流所接受,这种内部功臣子弟与出身低微的官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显然并非稀事,权力阶层的替换,始终无法超越的阶级差别与文化认同啊。
钱穆语:“其时佐命功臣,一样从几个贵族官僚家族出身,并不曾呼吸到民间的新空气。故晋室只是一个腐败老朽的官僚集团,与特起民间的新政权不同。”所说无非是司马氏集团的权力网络与前朝旧时的延续性,固然当时的司马政权也不具备大规模政治清晰的客观条件,但在家族权力遭到威胁的状态下依然会实行严厉整肃。不得不被重合,也不得不有所重合。不得不镇压,也不得不稳定人心。取舍之难,个中深意。评司马氏“外宽内忌”之政治态度。
反观当时的曹魏官僚阶层,维护家族门户利益无疑是政治导向的重要抉择因素,君臣大义与家族伦理的冲突,说到底便是利益与声望道德选择问题,捍卫的是名声亦或是钱权。此处对司马孚的遗言记忆深刻“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 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一代名士,公与私的颉颃引人注目。
一如原文中所说:“武帝司马炎角色定位更像是一个平衡者而不是具有绝对权威的裁决者,尊重司马昭时代遗留下来的政治格局。”毕竟司马昭的暴毙,司马炎的缺乏历练,又面临家族天下到家天下的演变,自然需要稳固人心,尚未拥有对西晋政治结构进行大改造的基础与威望啊。司马炎试图在宗室、功臣、外戚中寻求平衡,殊不知力量的权衡是多难的事情。至于政治联姻,则是国内外王室共有的巩固统治的方式之一吧。看古今中外的各类联姻行为,选妃行为,似乎都不难理解,并非单纯性的情欲行为。非常赞同原作者所说“政治任务大都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质”,我们决不能用单一视角看待人物,通常是复杂而变动,随着不同时点不同事件的发生心态有所改变,切忌标签化历史人物。
至晋武帝,后有儿子的不慧压力,前有齐王攸的虎视眈眈,再来一场猝不及防的染疾,又遭遇密谋行动的背叛,便可理解其后的积极政治态度转变。开始建立信任的外戚班底,采取系列行动排挤齐王,启动伐吴战役,系列举措均影响深远。外戚力量的增长历来常为帝王多利用又多有忌惮,对皇位威胁的旁系王支常不得善终,而对外发动战争则常是转移国内矛盾的备选项,也是某种内部困境的投射,此处不禁想起希特勒挑起的战争。原文语“齐王攸的去世标志着西晋立国以来原有权力结构的完全崩坏,对西晋政治的冲击与转折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是时的司马炎并未料想到此外杨氏外戚独大的危险性啊,大抵人都是只会关注到眼前的危险性吧。
原文将太康四年定为西晋政治转型的重要时点,杨氏家族力量的崛起于专制与此后的八王之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后宫政治又是另一番乱象,贾皇后与张华达成了外戚与功臣之间畸形又脆弱的政治平衡,似乎达成了元康政治的稳定,其实不过是短暂的假象。太子的亡故、赵王司马仑的政变、贾后与张华的被杀,标志着西晋政治原有权力结构的彻底崩溃。一场新的乱世拉开序幕,所谓代际更新仿佛即将到来。
困境乃是人生常有时,选择亦是逆流里的常选项,不过权力世界里鲜少有回程,不是归人,便是逝者。以为最无助的困境不过是无法倒下,只有向前亦或者死亡。
2018/3/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