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
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2017.7.19

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2017.7.19

作者: 陈酿五千年 | 来源:发表于2017-07-20 00:16 被阅读0次

    今天在简书上看到作家“去年的茶”分享了关于写作的一段话,感觉颇奇妙,撷取部分与大家分享:

    “脑子里想的和写出来的东西总是不一样。

    文字和思想,是有误差的,文字不能完全代表思想。

    文字和思想的关系,就像发电站和住宅的关系一样,电流穿过电线,是要产生损耗的。

    所谓好的文笔,就是把这个损耗降到最低。

    让文字更加精准,更加接近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这是每个成熟作家都在毕生追求的东西。

    我前面说创作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它无法言传身教就是这个原因。技巧或者原理,它是经过了很多次思想转化文字,文字转化成思想的过程,也就是说,你听到的其实是几手货。它并不完全代表作者本人的核心想法。

    你也许可以通过这些学到一些皮毛,但真正让他成为大家的不是这些皮毛,而是一些‘感觉’上的东西,他无法把它用文字描述出来,因为文字局限了其中比较玄妙的东西。

    现在来说感觉,那个玄妙的东西。

    首先,技巧,它本来就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它不是至高无上的规律。它是在特殊情绪下,特殊的创作环境中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写作手法,这个就依赖于作家本人的‘感觉’了,依赖于他对文字的敏感程度。

    后人把它整理成技巧试图为己所用,这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事。

    你用自己的情绪去套用别人的技巧,文章必定表里不一。

    所以,技巧这个东西,它有,但绝不是学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对世界的认识上感觉来的。

    我并不是否认文学技巧的存在,而是说明技巧不是按图索骥,而是真情流露。”

    如此形容,不得不叫我佩服其精准、贴切程度。

    结合我昨日的文章,这依然可以归为“用心经验”与“条件反射地启动大脑模式”两种看待世界、理解事物的方式之间细微的差别,从不同的层面描述。

    大脑很容易疯狂,可心却对我们的生命再清晰不过。

    缘分总是很奇妙,看到了我一直想说却一直没有很清晰地可以表达出来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一样的解释,而“去年的茶”这个视点也是很棒的。

    我喜欢给“去年的茶”加双引号,大约也因为特别想要凸显“这是在讲一个人的一个称谓”这个讯息吧!

    每个人对每个讯息的了解程度都不同。大多数时候,沟通的真正讯息想要无缝传达,那必须是接收与发送信息两者的精诚合作。

    前面有讲到过我看书不仅仅只是看书,我做得更多更深入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跟作者的灵魂进行连接,我会深入地去感受当时的情境,不带任何的批判,更加不作任何的假设抑或预设立场,而仅仅只是去看。如此,我既是在看书,却也不全只是在看书。

    在看书的同时,我也在做关乎心灵层面的看不见的工作。这种感觉无法以言语去形容,就好像我曾经尝试过无数遍解释,至今依然未能碰见一个完全能够懂得并能够理解我的人。很显然,很多时候,解释或许只是满足一种消遣的需求。

    有个人说说话儿也能排解苦闷——很多人在讲话的时候,或许心底真正在想的只是这句话吧!可能她对自己上一句话是如何表达的都忘记了——谁知道呢?

    然而,世间的所有的话语,都只是在不断制造种种的“相”,这种相由心而生,且在你不经意间便会自动填充。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会被迷幻障碍了眼的原因。

    在上一篇文章,我讲到当时我闭上了眼睛,用心去感受。

    这令我想起去年初初赴京上教练技术,当时蓝导对我说:放下头脑,用心去感受!

    那个时候,我苦苦思索如何放下大脑,却愈甚于执着,过了这一年,我终于知道“放下头脑”是一个怎样的状态,亦终于知道当时蓝导说“当你更加关注人而不是事情的时候,大约你便适合走教练技术了”这句话之时,其所蕴含的深意。

    我写的所有文章都不是让人们用来思考的,我只希望我的文字可以教人们能够重新连接回心灵的力量,连接上原本便有的宇宙源初的力量,取回并能够拓展本就属于自己的天赋潜能,活出无限广阔的生命面向。

    这不是头脑思考的层面可以理解的。这世界上头脑无法理解的与“感知”相关的东西太多太多,所有的数据都基于统计,然而大自然之庞大,又如何统计得完?那么,所有的言语和词汇所能够描述的,都只是有限的。那些没有显现的,除了我们去感知、去探索,别无他法——若你有去了解、合一的意愿。

    今天看到李欣频在公众号里发了悼念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先生的消息,方知其于今日去世,评论区里有留言说清友先生曾有名言:

    “KPI比较容易比较,但DNA很难追寻。

    我个人的信仰是,生命在事业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事业、工作都是你生命的道场。”

    我不知道正好这一天看到意味着什么,可是我隐隐觉得所有这些都不是巧合。如果不是当年吴清友发掘并支持了李欣频,此后两人相互推动、扶持,那么或许我的这些文章亦不会在今日呈现。感谢吴清友先生,感谢他推动了李欣频的诞生,也推动了星空下一片天地的诞生。

    我很乐意为诸位展现我的成长地图,但请不要试图复制我的路径,因为真正核心、真正贵重的而需要大家了解的,并不在于我当年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日的,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敞开心扉去允许自己发现——从我的文章中,你是否可以看到一些熟悉的影子?

    如果能够引发你的一些思考,甚至激发你的生命实践,那么我觉得无论如何我都要写这一篇文章也值了。

    “成功”永远都不是最重要的,虚名从来不属于任何人,更加不曾真正属于谁,名与利从来只归天地,亦是天地孕育万物生灵。

    若你想要看我的文章获得所谓的“成功”,那么兴许只能是空想。因为我的文章从来都不适合透过眼睛用头脑去看——你需要用心去感受,如此方能连接上内在智慧,唯有如此,你方可将真正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我建议大家从头到尾用心感受和阅读我的每一篇文章,虽然很长,但所有要表达的内容依然未尽——在文字层面,或许直到我最后一天提笔,亦不会有言尽的一天,因为所有的相不断在幻化,故事永远都讲不完的,然而核心始终在那里,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呢?为什么那么多人好像发现不了呢?不是因为人们没有这个能力,而只在于站在岸上观看的人们始终没有碰过水,又怎么可能真正了解文章里面讲的游泳的乐趣与刺激?任何“道理”,只与经验相关。更多时候,你需要去实地践行,在生活中落实并经验许多的路径,如此你会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而知道太多固定的、死板的、带了刻板印象的标签的隐藏着批判性质的“道理”,往往只会干扰你,知道得越多,干扰越深。

    愿你什么道理都“不知道”——晚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2017.7.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nr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