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无数次看到文章写到基层公务员的遭遇,似乎都是"辛苦""加班""低收入"这些字眼,近年来随着年青基层公务员群体的增多,众多字眼中又出现了"孤独""迷茫"。不知道自己哪来的自信,总认为那是弱者无病呻吟的废语,所以类似文章几乎避而不看。但当自己真正体会到"孤独"的含义时,才明白写出那些文章的作者当时的心境。
年轻是资本,年轻是希望,在体制之内过活的人对这样的话耳熟能详。那这真的是个真命题吗,年轻人真的可以凭借这句给的希望熬出头吗,从身边的例子来看不诚然。改革开放给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打下了市场经济的烙印。近年来,虽然国家极力控制,但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市场价值观念的影响,体现比较明显的除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外,我认为还有“中国官员的选拔渠道”。众所周知,中国官员历来崇尚世袭,虽然汉代以来这种世袭被不断的削弱,但从古至今,中国都难逃“士之子更为士” 的循环,60、70年代呈现了寒门出贵子的大繁荣,但进入20世纪后,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言论比比皆是,这并不能完全归于不公平,而只是社会对于寒门贵子选拔的更为严格。公务员选拔中遴选制度的出现,确实是削弱这种现象的有利武器,也许有人会说遴选依然是有背景、有后台人的专属,但你不得不承认作为第一关的笔试对于大家来说相对是公平的,即使有在强硬的背景,也必须先过笔试。于是遴选成为基层公务员眼中的香饽饽,特别是无关系、无背景、无根基的年青公务员,遴选成了他们跃龙门的唯一渠道。为了从遴选中脱颖而出,本该在基层丰富生活阅历的年青人,走上了忘我复习,只关注与遴选相关的信息,成为利己主义者,甚至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四项目生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这些人中除了选调生是公务员的一种外,其他基本都是成为公务员的跳板。这些年轻人充实在祖国最初级的行政机构——街道,所以在街道我们总是会见到这样年青的群体,有的街道甚至有上十个年青人,他们在当地工作,但又于当地的生活格格不入。与当地的不同本应该使这部分的年青人抱团,他们至少会用普通话交流,但也许因为远大的梦想,也许生活条件的艰苦,也许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步,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走出去,但绝不是共同走出去,而是只要我走出去就可以了,其他人我并不关心,甚至是同一批来的人,同一身份的小伙伴也不例外。C君自被分配到基层后,特立独行,很快为自己搭建了一个独立于他人的世界,他很少与同事交谈,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积累,唯一感到他存在的竟是无数个闹钟,“该读书了”“该早起了”“该看报纸了”……我曾经敬佩C君的极度自律,但当无数次同处困境,伸出援手被回予冷淡甚至是反叛时,我才发现这种自律是仅在独立世界的自律,是不允许他人学习、打破的,是完全利己的自律。
我从不认为利己有何错误,甚至认为只有利己才能走出基层,但自己却惊讶于真的有人能够做到极致的利己。基层的生活、工作确实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从希望在这里交到朋友,到见识到形形色色的人,从毫无保留的分享信息,到明白对等交换才是潜规则,从希望建立学习小组,到醒悟孤独才是学习的第一课。这些对于我走向更复杂的社会绝对是有帮助的,它让我明白成长的第一步就是学会“孤独”。
孤独有时未必是坏事,它能让你更加珍惜爱你的人,能让你避免不必要的感情枷锁,能让你安静思考人生。而这是繁华热闹的都市所无法体会到的,也无法给予的,所以在基层,当你体会到孤独之痛,领略到孤独之冷,未来的人生你才会更加珍惜爱人,更加懂得生活的残酷,才能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