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学一直很感兴趣,接触了才发现之前先入为主的印象:神秘而又神奇的学科其实也是有科学依据的,不仅仅只是因为某种超能力,更是因为个体的天赋异禀。下面就介绍一个神奇的大师:为科学心理学打开大门的德国心理学教授——冯特。
据说冯特小时并没有显现出天才的一面,反而是整日恍恍惚惚,上课也心不在焉,完全就是一个学困生的表现,直到其父亲去世才“顿悟”痛改前非用功学习,在三年内完成大学所有学业,在医学会全国会考获得第一名。
他是个工作狂,将近不惑之年才有了自己的爱情,但又因手头拮据推迟婚期,后接替老师赫尔姆霍茨的工作才有了钱结婚。婚后拼命工作,撰写了《生理心理学原理》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教授职位。
他出名的心理实验室一开始是他临时存放物品和演示实验的机会,在1883年学校才批准正式成为,“实验心理学”才被正式承认。
有一股书呆子气的冯特教授,喜欢穿一袭黑袍,等学生和所有听众准备好才走上讲台,且摆弄好粉笔才滔滔不绝地授课。据说他对于学生,是乐于帮助的,却也十分专横,需学生尽可能支持他的同化观点。或许有个性的老师是可以任性的。
实验心理学第一种杂志《哲学研究》于1881创办,名气如日中天,被任命为莱比锡大学校长,还担任地区议会议员和工会领导人。
以85岁退休,在生命最后8天仍在奋笔疾书,据统计,从他21岁到85岁去世68年中著作有500多种。他1856年师承“实验生理学之父”约翰内斯·缪勒研究生理学(特殊神经能说直接促进了有关神经系统内的机能定位以及确定有机体外围感受器官的机制等问题的研究)。1858年申请成为著名生理学家赫尔姆斯霍茨在海德堡大学建立生理学研究院实验室助手,协助训练学生做肌肉收缩及神经冲动传导的测验,强化了冯特对生理学的兴趣,也将赫尔姆斯的科学素养引入新心理学的创建中——虽然他对老师的科学观点有分歧,两人在私人关系也并不融洽和谐。
冯特根据自己的内省观察提出了著名的情感三度说: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兴奋—沉静。情感是动态的,每一特定的情感都是这三个维度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冯特认为,心理学作为研究心理和意识的一门科学,其任务在于分析出心理或意识的元素,并研究由它们构成的复杂现象的原理和规律。他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是个体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的统一体,但却没有综合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而言,更重要的是以自然科学定向的个体心理学体系。
标志着冯特心理学体系形成雏形的著作是《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生理心理学原理》标志着基本成熟,它把心理学确定为一门有自己的实验课题与试验方法的实验科学,是心理科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专著,也是心理学成为新的独立科学的创始,被称为“心理学的独立宣言书”、“实验心理学的《圣经》”。
“发生器”培训了冯特的“内省”,是学生的论文实验,有166人跟着冯特学习心理学,学生毕业后各自归国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创办了心理学杂志,成立心理学会,为心理学在各国开拓了一条发展的道路,有34人成为了心理学界的知名学者,如美国实验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卡特尔,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建立者铁钦纳,还有中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先驱蔡元培……不过由于他反对心理学有任何实际的用途,对实验心理学的范围作了严格的限制,使得他的研究带有一些机械论的倾向。他的学生奥斯瓦尔德·克尔普在沃兹堡大学成立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形成了沃兹堡学派,扩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