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1】
几个老班聚在一起,谈完教研谈学生,不论任何场合、任何时间,几乎都成了摆脱不了的职业病:
怎么办怎么办?班里总有几个孩子调皮,怎么说也没用;
怎么办怎么办?xxx和xxx凑一起就打,谈过好几次心也找了家长还是没有用;
怎么办怎么办?总有几个孩子就是不发言,怎么鼓励也没用;
怎么办怎么办?任务单的质量不高,怎么说也不好好完成......
然后,就有一大堆的事情一股脑冲过来,晨诵、上课、收作业、活动、看饭、看课间、区角活动、放学、教研、开会......忙呀忙呀。忙完了,回头一看,这些个怎么办还停留在原地,没有解决。于是,又像开头那样,重新陷入一个“怎么办”的循环。
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是想把每件事都做好的,大家都希望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鼓励。21世纪,眼看要步入二字头的年代,大家的教育观和职业观已经发生改变。
我们已经不想再做窗外的“容嬷嬷”
我们也不想成为蜡烛,耗尽精力伤尽身体。
我们也不想固步自封,总走前人踩出来的老路
我们想做孩子们的朋友,席地而坐就可以读书,阳光下一起畅谈梦想。
我们也希望有自己的小爱好,空闲之余丰富自己的生活
我们也希望能顾上家庭,不想变成可怕的工作狂~~
可是,班级里那么多问题还要解决,每天晚上还有那么多家长留言要一一阅读。他们和我们一样,在为孩子们的很多问题而焦虑。
静下来想一想,光苦恼是没用的,不是问题解决不了,是你还没有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
隔壁班老师来找我,紧皱着眉头说班里三个男孩皮上了天,实在没招了。我们想了很多招儿,班级活动激励、集赞奖励、故事启发......呃,都没什么用。又想了一招,为他们打造许愿墙,三个男子汉建立英雄榜,谁能自律,能帮助小伙伴,就可以赢得男子汉证书,实现一个愿望。果然,效果棒棒哒~不过,要看情况,也许,不久的不久,还要继续想别的招儿呢!
每天早晨都是孩子们的晨读时间,放书包、挂外套、拿出笔袋、去图书墙选书,静静坐回座位阅读,哪一本能全都读下来就到阅读银行里存下来。这一切好像已经成了日常,很多孩子都能做到。有一个男孩子,总是走来走去,坐不住。一会这里看看,一会那里看看,要么聊聊天,要么拨弄一下花草。美美的钢琴曲找了不少,推荐好书也做了好多次,可效果还是不好。最后细细地观察发现,这个孩子只喜欢看绘本中的《大卫系列》,独爱插画。他每次离座都是因为最喜欢的那本书被同伴拿去看了,他就在旁边催,什么时候看完呀?什么时候还?下课后,他总会放弃上厕所和喝水的时间,那么聚精会神地临摹里面的插图,比上课的时候不知道专注多少倍。绘画其实也是一种阅读与写作呀,为什么非要端端正正坐好捧着书才是阅读?而且,通过绘画,关注到图书里的各种细节,前后翻阅的过程,将故事情节相联系,再加以改编,这不正是一种巧妙地写作方式吗?是孩子们最钟爱的表达方式呀~~
哦,原来是这样!找到了原因,找了一个他也空闲我也空闲的时间,递给他一摞《大卫》。“原来你这么喜欢大卫呀,怎么样?选出你最喜欢的插画,老师帮你举办一次画展可好?”他接过书,愣了愣神儿,“老师,我可以拿回家画么?”笑着摸摸他的头,“当然喽~不过要记得拿回来呀。”他的大眼睛一下子变得闪亮闪亮,使劲点着头,小心地把书放进书包,回头朝我甜甜地笑。
接下来的一周,晨读里的他再也不会走来走去,而是捧着书细细观察,被特许边阅读边画画的他显得更加专注。下课再也看不到他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反而静静地去上厕所,静静地回来,轻声慢步。看来,“大卫”的影响力还真不小呢!一周后,他捧着精心绘制的十幅画,那十幅被妈妈精心固定在硬纸板上的画,像完成了一件大事情一样深深出了一口气。
他的画功得到了小小讲堂易易老师的赞赏,还被特约绘制了PPT封面。
图画里的每一个字都是他自己写上去的。
最近,在微信里看到这样一幅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