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正向现金流对于币圈项目特别重要?
文/丁解牛 (长文原创版权,未授权请勿转载。联系个人微信号:dingjieniu06)
之前文章提到了关于趣头条的商业模式,通过持续亏损做大规模然后最终盈利。
这个模式相当于是在刀片上跳舞,风险其实极高,对于大部分的项目操盘者来说,其实是一条极高风险之路。
这个模式不是不能成功,只是要求太高。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28289/cc9f47f41150ff30.jpg)
有一家公司在这个模式上做到了集大成,就是亚马逊。亚马逊的市值有望突破1万亿美元。从它一成长开始就饱受争议,因为其持续亏损。只不过大部分只看到了亏损本身,而没看到其前缀词,「战略性」亏损。
往往是一项投入已经可以产生回报,开始实现正向现金流的时候,亚马逊又投入了新的业务需要现金流,然后报表就体现成亏损。要注意的是,本身其项目是可以实现正向现金流的,这个才是大前提。
1.持续亏损带来的压力,会让动作变形
持续亏损业务,对于项目操盘者来说,会有非常大的压力,即使项目是在快速的增长期。
因为永远有个问题在跟随:
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盈利?
要不然就是什么时候投资人能套现?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上市。
只是大部分时候,这个问题都不太好回答,毕竟这是由多个复杂因素决定的,外部环境、竞争对手,用户的认知程度等等。
所以,这种亏损压力会如影随形。
导致在决策的时候,会改变初心。
这也是为什么「情怀」这件事是如此不靠谱的原因。很多人分析项目容易从创始人的角度去分析,甚至给予一个非常高的判断权重。
只是初心会因为压力而改变。不忘初心这件事是非常难做到的。
比如,最近的一个例子:健康猫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28289/76ed3929d6cbf14c.jpg)
由于O2O火爆,很多人把这个模式延伸到各个领域,健康猫就是做健身行业的O2O。
健康猫是一个中介平台,对接健身者和私人健身教练。整个模式类似于滴滴,构建了一个双边平台。其中私人健身教练主要是引入全国各大体育院校的学生。
平台最大的困境就是用户量怎么起,规模怎么做大的问题。
而健康猫采用的方法跟滴滴类似,就是对交易双方进行补贴,来扩张规模。
从理论上好像补贴这件事是成立的,毕竟滴滴和快的就是这么做大的。各种红包补贴不停,快速起量。然后不断找投资人ABCDE轮融资下去,然后上市走向人生巅峰。
只是这个模式在健身行业根本玩不下去。
①客单价问题
滴滴往往是按照公里来计数的,所以定价其实是相对固定的。
但是私人教练的定价是由教练自己决定的。
而补贴金额的比例也是按照客单价来定的。客单价越高,拿到的补贴比例也就越高。
②造假成本问题
滴滴由于有手机GPS,想要批量化造假成本很高。引入大数据的分析,不断交叉对比来抓机器人相比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
而由于健身其实提供的只是服务,你无法持续跟踪其是否完成完成服务,只能依赖于用户的反馈。
直接造成了一个现象,骗取平台补贴非常的容易。
左手倒右手,然后就能把平台的补贴拿到手。然后平台就产生各种虚高的交易量。
这个现象其实在币圈项目里也非常的常见。毕竟通过左右手倒,机器人小号等问题,能撸到代币,然后马上到交易平台上变现,这种动力还是很强的。
核心问题就产生了。
滴滴初始即使有司机骗补贴的行为。但实际上在供需部分,确实有很多人打不到车,确实需要有车来提供服务。所以,虚假的量增长不会超过真实需求的增长。
而且司机开的越久,信用积累,就越不敢随意刷单,毕竟一旦抓住,封了号就得不偿失了。这样就会产生分化,一部分专门骗补贴的小号和大部分提供正常服务的司机。
由于这种交易的真实性,这种商业模式是成立的。只要达到一种规模效应,减少补贴,后期通过垄断抬价方式还是可以获得利润的。所以,滴滴合并清场以后,减少补贴,提到单价是必然的正常选择。
只是,私人教练O2O这个模式的bug也在这里。
由于无法监控服务是否真的完成,必然产生劣币逐良币,假的空包远远超过真实需求的现象。
这时候就开始出现操盘手的良心之选了。也是最重要的分叉之路。
有良心的就拿着好看的数据,骗骗投资人吹泡泡。如果没有投资人接盘。
那就要想其他办法了。毕竟自己的血汗钱让别人撸了羊毛也是很不开心的。
因为交易量源源不断做高,里面会有一个资金沉淀的时间问题。虽然,从财务计算的数据上必然是亏损的额度越来越大,但是,现金流的沉淀也越来越多啊。
这时候的平台已经发展成了庞氏骗局。
平台方是交易产生的交易费用无法覆盖补贴用户的费用。
而健身教练们则嗨爆了,有人给他们钱,他们开心死了。后来,新闻报道出,当时的私教们根本都不上课,基本上都是通过刷单来获取平台补助。这种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劣币逐良币就这么快。
很多人会为了赚的更多,去借款、刷信用卡等方式,投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到平台里。
直到其崩盘。
2.警惕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的混淆
其实判断是不是旁氏骗局有个挺简单的指标,就是看这个行为是消费还是投资。
原本是通过提供教练服务赚钱,结果变成了投钱进去就赚钱。
比如,火牛,原本应该是主播通过获取浏览量,平台投广告,平台赚钱,主播自己把流量变现赚钱(打赏、卖商品),结果最终变成了用户投钱赚钱,主播投钱赚钱,然后平台做好事持续亏损。即使披上了区块链技术创新的名头,也掩盖不了,整个财务报表亏损只会持续扩大的事实。
当然火牛的操盘者比较懂法,知道只要从来没承认过这是投资,而这种行为是打赏(消费),就能规避法律上的金融风险。
比如,原本买东西就是消费产品或服务本身,做传销的非得把这种行为变成投资行为,变成拉人头的游戏,反而产品或服务变得不重要,不管是不是正品,都掩盖不了必然要有人亏损接盘的事实。
为什么一旦消费行为变成投资行为容易失控?
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回报率的问题。
一个生意如果能有健康的现金流,能获得比较好的回报,那么其融资动力并不强。
而一个生意如果没有健康的现金流,比如,当下很多想参与币改的传统项目,那么意味着其必然有强烈融资的冲动。但是这时候从拿钱的角度来说,拿用户的钱成本是最高的,他们往往需要很高的回报率,以及对应加高的营销成本。同样是1个亿,你直接从机构拿钱,与你找1万个用户,那肯定是后者的成本更高也更非理性。
一旦项目无法产生这种回报,崩溃就是大概率事件。即使上市获得输血,只要项目本身无法产生健康现金流,那么其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比如,乐视当年是如此之风光。
更重要的是,投资和消费原本就是两种逻辑。
投资就是不断核算回报率,不断流向更低风险更高回报率。维度过于单一,就会过于脆弱。
而消费则是开心就好,获得是一种心理满足,尤其是这种行为跟理性没有太大关系。而这种非理性恰恰产生了不同品牌的利润空间。
「免费」下载7份顶级区块链研究报告大礼包
→关注公众号:ibaogao(区块链报告白皮书) 免费下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