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小雅·小明》:难造之情

《诗经·小雅·小明》:难造之情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03-13 13:30 被阅读0次

    《诗经·小雅·小明》:难造之情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念我独兮,我事孔庶。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念彼共人,睠睠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岁聿云莫,采萧获菽。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念彼共人,兴言出宿。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诗经·小雅·小明》在《诗经》之中,算是一首比较有个性的诗。全诗五个小节,前三个小节,每个小节十二句话。后两个小节,每个小节六句话。相比较而言,这首诗更趋向于“赋”。

    “赋”是一种很难说清楚的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相比较而言,“赋”远散文而近诗。如此一来,诗与“赋”之间的界限,便更加显得模糊难辨了。

    如果诗更讲究灵性的话,那么赋则更讲究文采于韵律。也可以说赋是在文采、韵律上显现出创作者高明来的诗。从内容来看,赋是在叙事、写景的过程中,自然影射出感情来。而诗歌则是在表达感情的过程中去创作感情所依附的附丽。从更宽泛的视角看过去,人人皆是诗人,人人皆可为诗,赋却是少数对书面文字有较强驾驭能力者的专利。

    既然“赋”是在叙事、写景的过程中,附带表达感情。“赋”的感情便可以算作是“难造之情”,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模糊感。《诗经·小雅·小明》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前三个小节中,每个小节的前八句基本上都是在叙事,既然是叙事,指代上便特别清楚明白。无外乎是在说长期在外行役,不得回归,内心十分不快,却又无可奈何。而每个小节的后四句,便显得有些模棱两可了。

    “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中的“共人”,其它两个小节也是如此,都有“念彼共人”一句,这个“共人”却并不分明。于是后世的读书人便众说纷纭。有人将这个“共人”解读为“恭人”,至于这个要恭敬对待的人,到底是家乡的伊人,还是自己仰慕的隐者,亦或是没有如自己一般落实无可奈何之境地的高明人。似乎怎样解释都说得通。指代不够分明,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因叙事、写景而引发的情感。从“涕零如雨”到“睠睠怀顾”,再到“兴言出宿”,也就是说诗人因为念及那个“共人”,先是落泪如雨,而后是眷念思慕,再然后是因眷念思慕转而难以入睡。这个“共人”到底是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恐怕也只有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代入进去,才会有自己更确信的答案了,这种事儿,很有点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感觉。

    这首诗,还有一点也表现的特别隐晦。那便是对于“岂不怀归”的解释了。这个解释显然是解释给“共人”听的,是心中想说和不得不说,然而,我们认真看这个心中想说和不得不说,却仍然是别有深意、九曲回肠的。

    第一小节,诗人写“畏此罪罟”,言外之意是畏惧于刑罚。孔子讲“君子怀刑”,诗人显然又暗示自己是个君子之意。孔子他老人家还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也就是说自己所处的不是一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完美社会。

    第二小节,诗人写“畏此谴怒”,所谓“谴怒”,是说诗人害怕的是当权者的惩罚。如果说“畏此罪罟”是在写对于法网、刑罚的畏惧的话,这个“畏此谴怒”则是对当权者惩罚的畏惧。

    第三小节,诗人写“畏此反覆”,这个“翻覆”很有意思,很有点“天有不测风云”的意味。具体的法网、刑罚那是显而易见的,当权者的惩罚似乎也是有性情和规律可循的,至于这个“不测之祸”,却是防不胜防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让人讨厌的行役是无法在短时间内结束的,绕过法律的刑罚,躲过人为的惩罚,还有防不胜防的不测之祸在等着,诗人显然已经放弃了挣扎。后两个小节,诗人只好祝福那在远方的“共人”了,希望他(或者她)能够因神的护佑而福泽绵长。

    自己“自求多福”无果,还能希望上天赐福给“共人”,诗人的心迹一览无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小雅·小明》:难造之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sh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