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画像”似乎听起来是一个很洋气的词,而且被广泛地运用在产品初期设计和营销渠道推广之上,
用户画像的核心工作就是给用户打标签,标签通常是人为规定的高度精炼的特征标识,如年龄、性别、地域、兴趣等。这些标签集合就能抽象出一个用户的信息全貌。[1]
然而,在听了Clayton Christensen的这堂课后,我却有不同意见。
我今年33岁,有两个孩子,生活在海滨城市惠灵顿,在政府部门从事科研创新工作,以上这些都是我的标签或者说素描特点,但这些特点并不能让我决定花一笔钱来上哈佛的这一门课程。
同样,鸟儿有羽毛,有翅膀,但这些并不是它可以飞翔的根本原因。
如果哈佛商学院把招生广告精准投放到和我有着类似标签的人上,估计转换率并不比随机渠道更高,就像人们刚开始憧憬飞向蓝天时,努力给自己装上巨大的翅膀,但依然于事无补。
这就是因为弄混淆了“相关性”和“因果性”。
人们细心的观察到了鸟儿会飞与轻盈的体重,蓬松的羽毛,和拍打的翅膀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真正理解背后的因果关系和自然法则。直到伯努利等科学家们陆续对空气动力学展开研究,才发现原来只要机翼的形状合适,不需要羽毛和拍打也可以飞上天。
产品的设计也是一样,尤其是在最初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去聚焦你的用户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样的标签和身份,而是要集中考虑:
客户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解决?
为什么要来使用你的产品?
你的产品提供了什么样的功能来满足了我的需求?
当你开始深究用户购买行为背后的动机的时候,你一定会发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还记得那支万宝龙钢笔背后的故事吗?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继续用几个生活中的案例来分享和说明深究客户动机是如何帮你设计和优化你的产品,从而获得市场的,欢迎继续关注。
(本文为哈佛商学院《颠覆性战略》课程笔记系列文章之第 10 篇。)
参考来源:
1. https://www.baixiaotangtop.com/article/detail/102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