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当的裁剪,可以造成意义空白,增强诗歌的内在蕴涵,并扩大读者的联想空间。诗中被裁剪、被省略的东西又要在存留的部分有所暗示,有所体现,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线索,使他们能由此缺省还原未缺省前的样态。如果在创作中只顾裁剪,只顾缺省,而忽略了局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那么,这种缺省便是一种没有张力的缺省,其结果反而缩小了诗的意义空间。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留下适当的空白,比把整个画面填得非常满,效果要好得多。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作者用了一个由圆到缺逐渐减弱的比喻,表现了几方面的含义:满月的光辉日益减弱,好比是女子的色貌逐渐衰退;月由圆满到亏缺,好比女子的身体渐趋消瘦;月由充盈到亏缺、又由亏缺到充盈的交替变化,喻示着时间的过往,也喻示着女子青春年华的流逝;由满月到缺月,而且清辉夜夜在减,说明女子思君之程度,焦虑之程度。
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将女子离别夫君后因思念而导致的消瘦、衰老明白道出,固然也不错,但略欠含蓄和包蕴。相比之下,张九龄此诗表达同样的意思就巧妙得多,形象得多。作者把女主人公的思君情怀化作“夜夜减清辉”这样一个形象画面去表现,真是既贴切又新颖,其内含的意味,令人咀嚼不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