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8-01-24 远方 常想一二不念八九
我们老家在一个比较偏远贫穷的的农村,村里人祖祖辈辈靠种田为生。由于土地比较贫瘠,父母当年也是没少受苦。
苦尽了,甜也就会来了。
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和邻家八九个孩子的相比,父母当年的日子虽然好不到哪里去,但在孩子上学的问题上,却一点儿都没含糊。
用老父亲最通俗的话说:过日子就要小车不倒紧着推。他们让自己勒紧腰带,节衣缩食,不管多么困难,都坚持供四个孩子都上完了学。
父亲当年也算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深知学文化的重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
也算没有枉费父母的一番努力,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却也经过努力相继来到省城工作。
一个一个都出来以后,看到父母也年近70岁的人了,虽然身体没什么问题,但是眼看一天天老了,长时间没人在身边陪伴,也是不放心的。
为了能减少父母无尽的牵挂,我们几个跟他两商量好了,在2001年的八月十五前把他俩接来省城。
父母接来以后,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隔三差五会聚在一起陪他们吃个饭,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舒心,身体也都很给力。
过了多年以后,偶尔陪他们回老家看看,来了却他们的思乡之情,发现村里他们的同龄人已经没有几个了。
我们其实给不了父母什么好的东西,至少能给他们陪伴,时常听他们说说以前的事情,他们也就很是知足了。
前段时间,八十三岁的老父亲突然给我说,我怎么觉得以前的事都反了呢。我问他什么反了?他说,那些年批斗地主时,批判的那些人,并不像说的那么坏,大地主刘文彩,黄世仁,周扒皮等,其实他们当时那么富,应该是他们努力经营的来的。还有就像现在的马云啊,王健林啊,那么富是因为他们比别人能啊。
我静静地听他这么一说,觉得有点好笑。这岂能同日而语呢?我还是跟他说,那只能怪他们自己生错了年代了,此一时彼一时呢。
怎么说,老父亲也是文化人,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不一样,每次我们只是听他说,并不怎么反驳他的。
我们清楚,父母在老家,即使我们再怎么有孝心,也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看他们。因为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所以,换一下角度啊。我们在省城,把父母接到身边来,家自然就在这儿了。
龙应台在他的《家,是什么》中写道: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们坚持让他带伞……
娘在哪儿,家在哪儿。多少人对此都是认同的。
可是那时父母都还年轻啊。漫漫地儿女都长大了,他们也老了。他们辛劳着,却也幸福着,看着儿女们一个一个长大,像小鸟儿一样一个一个飞走了。而且飞的很远,很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从此,父母的生活多了长长的牵挂。
只有每年春节的时候,家,突然间热闹起来。飞的很久,很远的儿女们都回来了。父母脸上乐开了花。在外漂泊的日子里,儿女们也都不会忘记,朝思暮想的家乡的老屋,因为那里住着年老的爹妈。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有娘就有家,在外的游子更有温暖。
短暂的热闹以后,老屋恢复了平静。越来越老的父母,又陷入更加漫长的牵挂,看看大门的已经磨得溜光的门坎儿,那是他们坐在上面眺望儿女的期盼,等待着一个又一个的来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把儿女们养大成人以后,他们本该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孤身独守着那间陈旧的老屋,苦苦期盼每年的春节这一天到来。
其实也不单单在农村,今天的城市里不也一样。天高任鸟飞,现在有见识的父母们,早就不把儿女强留在身边了,恨不得走得越远越好,说明咱家孩子有出息。
我们这年代的人还好说了,即使不能像我家这样,把老人接到身边来,兄弟姐妹多的,也可以偶尔轮换回老家看看父母,也可以减少他们的一些孤独。今后的独生子女们可就不好说了。
下一代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等我们老了,虽然不用再像父辈们那样,在老家的旧房子里,独守着院子里的老槐树,盼望春节的到来,但是那份永远不会丢失的牵挂,还是会紧紧的缠绕着我们的。
时代变了,好多人在想了,将来老了,儿在哪个城市,我就去哪个城市。或者过一种候鸟生活,想儿女了,就到他们工作的城市去旅居啊。
非常棒的生活观念!何必固守旧俗呢。
我早就想好了,将来女儿在哪儿,我们的家就按在哪儿。
儿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远方,自由撰稿人,向往诗与远方。爱读书,爱旅游,爱花,爱草,爱养毛孩子。写走心的文字,过自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