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村子里,目前只有三家人是选择了不要孩子的。其中两个是光棍,人已老,七十来岁,一辈子未娶妻生子;另外一对老夫妇,六十多岁,女的当年是小三上位,男的原配带着四个孩子离开后,(孩子)鲜少回来,婚后他们也没再生,所以权且当他们没有孩子吧!
从表面看来,他们不要孩子,没有生、养孩子的压力和责任,也不会为孩子长大后再为他结婚生子出不出力而烦恼,基本上,没有孩子,人生所说的烦恼少了一半不止。
但你若问他们过得好不好,快不快乐?答案则是未必。
其中一个老光棍,没有房子,只能住在弟弟又破又烂的房子里,被两个弟弟嫌弃,靠着种几分薄田或在街头帮人算命为生。在村里存在感极低,见人都是低着头,一直都想找个老婆而找不到。
另外一个,他年轻时因为脾气暴躁,加上仇视女人,见到女人就骂脏话,所以没女人愿意嫁。他一个人生活,年轻时也是跟两个弟弟一家生活,挤在一个狭小阴暗的小房间,后来他忍受不了,拼死拼活给自己自己盖了一层小房子,经常出外打工,能养活自己,没养孩子的烦恼,看着确实挺潇洒的。
但他在五十来岁得了肾结石,真是病来如山倒,周围邻居听得他每天痛得一个人在屋子里嗷嗷叫,后来手术好了之后,像变了一个人,对于人情世故重视了起来,对两个弟弟弟媳,及侄子侄女们都好了好多。现在他身体尚算好,仍旧一个人住,办了低保,偶尔做做零工,赚点日用,日子倒也还过得去。
至于那对夫妇,女的在家做全职主妇。可能因为是婚外情结合的,女的也有点高傲,他们与村里人不怎么来往,生活也不怎么富余,因为一直住在老旧的房子里,也没有过其他额外的消费行为(比如旅行)。
不过猜得出,女的是喜欢孩子的,曾在二十年前从亲戚家过了一个女孩来养,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孩子被要了回去。
前几年,老头得了癌症,撑了不到两年,就走了,从生病到死,他与前妻的两个儿子就回了几次,葬礼是他儿子们操办的。剩下老太太一个人。因为给老头治病,已经把他们的家掏空,老太太现在就靠一点养老金和亲戚接济生活。不过,有一点改变了,现在老太太和周围两个邻居老太太的关系十分好,并且是她主动走近示好的,放在以前,她不会这么做。后来,她的邻居老太太们透露,她与她们交好,是希望日后生病,或有个三长两短之时,她们和她们的儿子们能帮帮忙,不至于一个人冷冷清清的离开,还几天不被人发现。
以上这些,都是在村里,当八卦谈的。
从这些看来,没有养孩子的烦恼,与你活得好不好,快不快乐,是没有太直接的联系的。
人生,不是非此即彼。
不是说,你没有孩子,甚至连婚也不结,就会有另一条康庄大道在等着你!
反之亦然,不是结了婚生个孩子,就能指望以后的人生有了依靠有着落!
但无论怎样,肯定是不结婚生子的成本更小,那为什么还有人那么多人选择结婚生孩子这条路呢?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一、从小受生儿育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作祟。
无论男女,从小就被灌输的观念都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生儿育女、养育后人等等。
所以当我们长大了,就很轻易地接受婚姻、生孩子这两样事情。如果你想要相悖而行,不结婚或做丁克,那你就得忍受父母或亲人们无休止的催婚催生压力,以及无数的解释,甚至可能会遭受诸多的白眼和冷嘲热讽。
很奇怪的是,你明明只是选择了(丁克)这一生活方式,但好像你得拿出去对抗整个世界的勇气和毅力。
二、对亲情的渴望,以及对孤独无依的对抗。
虽说现在网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闻,说即使生了儿女,结局也会孤苦无依之类的论调,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有儿女的人家,亲人间互助互爱、彼此依靠的例子仍然占多数(起码在我身边是如此)。所以,观人度己,加上从小被灌输的思想观念,很多人选择生孩子这条路就不奇怪了。
三、生养孩子,有苦,但有乐 ,很多人甘之如饴。
照我说,生养孩子大概80%左右是苦的,乐不过只有20%。但就是为了这二成的快乐,很多人前赴后继地尝试,生儿育女,并乐在其中,甘之如饴。
为啥?
因为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没有孩子的烦恼,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
没有孩子,你也不能将80%的苦转换成100%的乐。
这有点像买房子理论(当然,孩子不是房子),买了房子当二三十年的房奴,怎么看都是惨兮兮的,但不买房子的人,是否就过得无忧,没有压力?
以上。我的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