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每天的喧嚣撤离我的周围,寂寞是如此的震耳欲聋。——题记
今日清明。《岁时百问》里解释“清明”二字的由来:“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愿清明之雨洗去伤痕,清明之风吹散阴霾,还人间清洁明亮。清晨醒来,打开窗,听到鸟鸣,看到阳光,闻到生活气息的芬芳,可惜并没有,也许是清明的缘故吧。上午看到朋友圈有网友说:“封控的日子里通过梦里解封了,见到了很多想念却见不到的老同学老朋友,一觉美滋滋地醒过来。”很巧,我昨晚也梦见自己和朋友一起在外面吃饭。打开冰箱,看看蔬菜、鸡蛋和肉都在,心里安定了。五天前在山姆app上下的单今天终于送过来了,虽然晚了一天,但总比收不到好。然后看到群里说:“抢核酸登记码时间到了,速截屏保存,明天有用。”我仿佛又被警醒了,下意思地扬臂去找手机上的健康云小程序,后来一想,昨天刚做,明天好象没通知做啊,于是挥出去的手瞬间在空中停住了。回首这几日,满城的人忙着在网上抢菜、抢肉、抢药,现在学着抢登记码,我们也是没办法,但愿这种日子早点过去。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为保障市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专门成立了生活物资保障专班,迅速启动蔬菜应急保供机制,加强市外货源对接,实施蔬菜直供、直配,建立了10个应急保供大仓,与50家外延蔬菜生产基地、77个主供应基地和蔬菜主产区做好产销对接。目前,全市的生活物资供应总体充足,当前重点是把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解决好。我们正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把大型农贸市场、连锁超市和生鲜电商等线上线下企业组织起来,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下沉干部等组成服务保障队伍,努力把市民群众所需的生活物资送到千家万户。
发布会上同时明确,在封控期间,实行封闭生产的企业,员工生活、工作、交通应都在园区(厂区)内,实行两点一线封闭式管理,在做好各项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可以生产经营。保障市民生活和城市基本运行的水、电、燃油、燃气、通讯、交通、环卫、粮油肉菜供应等公共服务类企业也都在正常生产中。关于通行证的问题,用于疫情防控、紧急就医、物资保障、城市运行、人员转运、应急处置等相关车辆,经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或各区政府认定核实后可正常通行。目前,已核发的防疫保障临时通行证仍然有效,可继续使用。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今年的清明受疫情影响,许多人只能遥寄思乡、祭祖之情。但中国传统祭祀的内在精神更在于内心的真挚虔诚,南华瑾大师曾说过:“当我们祭祖宗的时候要以“如在”目前相对的诚心,犹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样的诚敬。”让我们一起重温。
也就是说,无论对生者死者,都要由衷一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是孔子所说祭祀祖宗和祈祷时心仪的原则,假使是祭神,神就在此。要表里如一,才是肃斋庄敬的道理。所以他又说:“吾不与祭,如不祭。”假使说我因为没有时间,没有亲自参与这个祭典,只是象征式由别人去代表一番,这样就等于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场呢?这种精神,不但告诉我们对于任何祭典要如此,同时也间接地告诉我们作人的道理,无论对生者或死者,由明里到暗里,都要由衷一贯。
我们现在讲民族精神。热爱国家民族的人,为什么到了国外,看到自己的国旗便肃然起敬?我们在国外看到国旗的那种心情,与在国内看到国旗的心情绝对不同。在某一个时候甚至会为之掉下眼泪。其中道理,就是这种精神的流露。所以一个人的修养,对人对事,都要有这种“祭神如神在”的心理。否则,表面上非常恭敬,内心里又是另一回事,那是没有用的。所以由于孔子的这番话,了解了祭礼,依此来讲作人的道理,也就可以触类旁通了。
言及祭祀的内在精神,我们的祖先,虽然也与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来源相同,先由类似宗教的信仰开始,但是始终不走一神权威论的路线,而且最大的特点,始终把天、神、人三者在道德善恶的立足点上,永远是平等如一的。中国的礼仪,重视人生哲理,素来认为生死是一件大事,从出生到死亡,在人生过程中,实在是一件大事。这个态度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这方面素来诚敬;其次是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同情这种家庭的变故。还有,过去我们读书,就受这样的教育,即使自己的地位很高,官做得很大,回到家乡,如果经过祖坟或祠堂的时候,在相距一百步以外的地方,骑马的要下马,坐轿的要下轿,然后走路步行经过,乘船的要在船上站起来。直到离开了一百步以外,才能再骑马或上轿,绝不可以骑马坐轿经过祖坟或祠堂的。否则要被人骂,被人看不起。记得我们以前不管是在母亲或婆婆过年,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家长都会带领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虽然仪式简单,但却很严肃而慎重。保持这一点传统,这一点习惯,使后代知道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这也是我们的责任。祭祀祖宗和祈祷时心仪的原则,当我们祭祖宗的时候要以“如在”目前相对的诚心,犹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样的诚敬。所以,每当清明来仪,我们的内心除了追思,同时也都充满敬畏与感恩。
首先,清明教会我们不忘本。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根,走到哪里都是漂泊。只有站在祖先墓前,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往何处。因为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根”是祖先,是亲人,是故土。清明时节寻根问祖,其实是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既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因何而出发;更要遵循父母的教诲,传承先辈的精神。其次,清明教会我们在爱中告别。祭祖,我们相信的并不是鬼神,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他们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回忆也不会消失。死亡,只是改变了生命的状态,并未结束我们与亲人的联系。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最好的缅怀是记得,也是放下。那些有关生死的话语,教会我们在爱中学会告别。同时,清明也是一个有关传承的日子,每年和前辈、晚辈一起扫墓,这种一年一次的经历,会让孩子慢慢知晓血脉的延续,体味责任、礼仪和感恩,这比言传一百遍更有效。因小见大,由此及彼,其间有哀思、有纪念,是责任、是感恩。不论家教传承,还是家国情怀,都寄寓在这四月的叩拜之中。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当每天的喧嚣撤离我的周围,寂寞是如此的震耳欲聋。”人总是在最喧闹的时候,涌上最深的寂寞。而清明节总是落在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却也是所有节日中最伤感的。当我们急匆匆地行走时,别忘了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看。人生终有别离,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没有忘记,就是永远在一起。天清气明,杨柳泛青,愿我们不负时光,珍惜当下,带着所爱之人的嘱托,勇敢而从容地过好每分每秒。黄昏,有几缕小雨飘落,期待雨水将空气里的灾气浇灭,冷是冷了些,却不至于难耐,也许是新叶的嫩绿和花的淡粉在雨水的冲洗下显得更加鲜亮可爱,调和了阴雨黄昏的冷寂,使一切都变得温和了。而后几缕清明风款款而至,舒爽洁净,似乎瞬间一扫人间浊气。愿他日再相逢,天地皆清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