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者之所以会感觉自己的演奏不够连贯,有“卡顿”的现象存在,是因为学琴者对于作品的“框架”,尚未掌握熟练。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谈到过作品“框架”的含义。也就是作品中的音符,与作品中的节奏,这是构成“框架”最基本的两种“素材”。
不够连贯,是因为这两种最基本的“素材”,还没能协调“组合”在一起。
如何使这二者变得协调呢?宛与洛认为,在练习中加入“身体拍子”,并用自己可以适应的速度加深“印象”。
所谓“身体拍子”,是学琴者在演奏乐器的过程中,通过身体的轻微浮动,“画”出类似于单位拍的图形。
比如以4分音符为单位拍,那么图形便是接近于一个“对号”的形状。
学琴者由于正在演奏乐器,腾不出手来画拍,所以只能通过身体上的微小律动,来帮助自己找准拍子。
宛与洛认为,如果只是单纯地使用头部上的动作,即轻微点头,有可能会影响整体演奏的美感。
如果是吹管乐器的话,点头还会影响气流的通畅度与音准。
所以,加入的“身体拍子”,最好是用自己的整个上半身,做向前下方的轻微浮动,而后再次回到身体直立的状态,以此反复。
这样就把单位拍的“对号”形状,初步地表现出来。在演奏的过程中,既不会影响正常的演奏,又能把拍子找准。
如果所画的是类似于“三角”的形状,比如“八三拍”,这时你的身体拍子,也要改变“画法”了。
当你的拍子稳了之后,你演奏的音符与节奏,便自然可以“协调”起来了,作品自然也就流畅了。
总之,什么样的拍子“形状”,自己的“身体拍子”也要做好对应。
最后再补充一点:为什么不建议用脚打拍子?原因有两点:
①不美观
②容易踩出声音,破坏作品的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