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500字
国学是什么(九)

国学是什么(九)

作者: 翻书人读书猫 | 来源:发表于2020-03-24 20:24 被阅读0次

    为解决两汉为何独尊儒学这个问题,我们先引入了一个大的学术历史背景,即两汉时期是一个学术整理的时代,其因何成为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已经在上一篇里作了说明,那么这一篇我们就要解决接下来的问题:为何在东周不为列国所用的儒学自汉武帝时走上了政治舞台。先秦之学众多,法家为秦所用,其遂有天下;道家为汉初所用,则恢复社会之民生。那么为何汉武帝却弃之不用而选择了儒学呢,以前学历史课文的时候,上面写着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之说,其说颇受汉武帝之认可,儒学遂成为官学。彼时年幼,遂以为历史之改变不过数人数言于数时便可决定,于是不复深思,此认识实在是大有所误。历史之所以成历史,实乃历史之功也,每个人身上皆有历史的影子,只有一时代之人所共举才有一时代之历史。

    故而儒学能成为两汉之官学,必有历史发展之缘由,而非一人所能决断。当始皇帝统一六合、一扫宇内之后,大秦帝国仍沿用法家之学说,但是我们之前说过法家之宗旨在于“法自然”,面对东周之乱势,用整齐严酷之法治民治兵自然能造就秦国的强盛,但是当天下已经统一且治理太平的时候,确实已经没有必要沿用严酷之法了。当然秦国的快速灭亡并不能归咎于其用法家之学说,不过当时的掌权者却都一致以成败论事,将秦的刻薄寡恩、终致二世而亡归咎在法家之说上,这样,法家之学就遭到众人的忌讳,不愿再用。

    而当时天下初定,历经多年战火的大地早已残破不堪,一切都急需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来修养生息,社会不宜再有动乱,于是自上而下皆奉行道家的清静无为、使民自定。故道家之学行于汉初,“萧规曹随”一语便是此种情形的表现,而曹参尊黄老以相齐国及后来继萧何为相,都确实使得社会生产力快速恢复,大有益于天下,得民之称颂“载其清靖,民以定壹”。

    以上便是自秦至汉初的时代大背景,那么曹规怎么没有被沿用下去呢,且细听分说。道家之观念崇尚无为而治,这是此前说过的,人力之于天地,不过芥子大小,实在不能违逆自然之发展分毫,所以道家辄认为君王只需要高坐其位,任社会自由发展,那么人民自然能够安定。但是这种观念在太平盛世或许行得通,在当时社会已显颓态的情况下却是很难长久的。

    汉武之前的时势是怎样的呢,儒学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舞台的呢?这事得从汉高祖说起。高祖刘邦自其起事就靠打仗得天下,天下初定时,陈豨、黥布又跳出来造反,又要打仗。他在位时,国家总是干戈迭起,疲于征伐,这让他无心寻求治国之办法,加之高祖素来贱儒,还曾经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他便决计不会用儒家学说治国了。到了惠帝时,真正控制国家的是吕后,而大臣们又多是战将出身,吕氏陷于权力斗争,亦难有心寻一法以治国。惠帝之后是文景,文帝好刑名之说,专事于安抚当时的同姓王;到了景帝时,又有个窦太后,喜好黄老之学,加之当时七王之乱,同姓王皆不安分,社会始终不怎么太平,儒学也就不被重用。

    所以到了汉武帝时,社会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有两个:一是得改正制度,制度的混乱导致社会的混乱,天下遂不得太平;二是要兴起教化,不事教化则无所谓人心。这两者都是必须去做的,只有制度正了教化兴了,国家才能安稳兴盛。而诸家学问之中,最能做到这些的就是儒学了,儒家学说本就重于教化和礼仪,是最符合当世之时的学问。所以儒学的兴起是历史大势之所趋,能兴太平于乱世之后者,儒学可谓当仁不让也。《史记》记载,始皇帝在焚书坑儒之时曾说过:“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之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奇药。”大概始皇帝也曾经想过要以儒学治天下、迎太平吧,只是始皇帝一统之后便北逐匈奴、南定百越,为万世奠基,未能有闲暇改正朔兴教化,若上天再加以其年,可能便是不同的结果了吧。

    同样伟大的人大抵有着同样伟大的思考,始皇帝想做却没能做的事情终归是由一个和他一样的雄主来完成了。元光元年,武帝下召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献《举贤良对策》,遂成罢黜百家、儒学兴起之开端。

    儒学走上了政治舞台,成为了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这本是儒家几百年来的心愿,孔夫子当年所追寻的终于在这实现了。遗憾的是,历史不会沿着个人愿望所发展,儒家思想从此渐渐成为掌权者的工具,儒学在两汉渐渐变成了经学,失去了本来面目。

    儒学兴起了,先秦儒家却渐渐淡没了。

    历史之下,人皆是其背影。下篇我们来说说所谓经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是什么(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ma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