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11-14

2020-11-14

作者: Edan栋 | 来源:发表于2020-11-14 17:56 被阅读0次

    本周进行了季度述职答辩会。想起上次答辩的情景,自己和小组内的其他同学比起来,呈现出来的内容和成绩都有比较大的悬殊。原因有很多:业务不够熟悉;每天只是忙着做需求,没有进一步的思考;自己对事情的推动畏手畏脚。这次答辩结束后,明显发现自己有较大的提升。做到了有方法沉淀,有产出呈现。毛毛的对我的众多点评中,最触动我的是那句“渐入佳境”。回顾在点评数据bp过去10个月,自己的心态也经历了很多微妙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四层境界:

    第一层:抱着完成工作,承接做好数据服务心态。这一层,我的心态更多的是保证自己理解好业务要什么,并且保证质量和体验地完成数据服务。我的动作主要倾向于需求管理上怎么做到更好,梳理了需求管理sop来提升体验。

    第二层,抱着理解业务,优化业务数据供给能力的心态。这个阶段,心态上仍旧是屈从业务方。不过开始关注业务为什么看这些数据,最近做什么大的项目,我们现在的数据架构能不能服务好他们,如果不能,怎么改才行。我的动作主要是沉淀业务介绍的一些文档,数据建设的文档,做做数据治理。

    第三层,心态逐渐从被动变成主动,思考我能给业务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有价值的服务。这个阶段我慢慢全局去思考数据建设,而不是就一条业务线去看能不能提供什么。动作上开始做后续整体的规划,看看横行上有有没有现象级的产品机会可以满足通用的业务场景。

    第四层,逐渐变得“自私”,对于每一个需求项目,不仅仅考虑需求本身能给业务带来什么价值,更考虑自己能从中提升什么能力。比如“本异地惟维度改造“可以让我对底层数据链路有更深的理解 。比如“地图tab”“景点频道改版”需求可以让我掌握0到1建设一个业务子线数据的方法。比如“ab看板”项目可以让我打进算法开发团队内部,了解推荐搜索算法。这个阶段,我在动作上,会在项目期初就设定好一套提升对应能力的方法论,按照方法论有意识把需求串起来当成一个大项目去做。不过度去关注具体的需求本身。

    这四个境界,是最大的变化是从外驱动,变成内驱动。外驱动的表像是主动思考业务需要什么,提前布局;而本质是将自己要什么和现阶段工作高度结合在一起。最终做到不因为工作而工作。我相信这也是驱动自己进步的最好状态。

    答辩完的这几天,我从小组同学的述职内容中学到很多。同时也让我重新思考“自己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拥有什么样的能力”。几年前,当自己还是一名商业数据分析师(区别于互联网行业分析师)的时候,也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当时的执念在于数据分析是case by case的,价值没法沉淀下来,不够有成就感。所以才后续选择转型做数据产品经理。但在数据bp中心做数据产品的这段期间,我慢慢意识到数据的价值挖掘是从数据分析开始的,数据产品本身是为了更好的分析,甚至直接告诉你分析结果。所以数据分析是数据产品之本,如果希望自己能够帮助业务决策,不仅仅成是一个工具人,我必须拥有分析能力。老王在产品课程里提到的,好的产品经理应该是π型人才(复合型,一横两撇,一专多能)。我想,数据产品经理的“一横”,应该是数据分析能力,然后才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产品方案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等。后续,我会开始重视这方面能力的提升,围绕业务动手做数据分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11-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rw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