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安全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可是怎样才算是给予孩子足够安全感呢?众所周知,一座坚固的房子,离不开地基的支撑,地基打的越牢固,房子越能经久耐用。人类也一样,在孩子出生的前几年,帮助孩子建构好早期安全感,在以后的生命中他才有足够的精力来发展自己。我们讲一个内心有力量的孩子,首先他必须是安全感充足的。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最初的养育者,再准确的说,主要来源于妈妈。这就要求妈妈对孩子的需求反应是及时的。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始终坚信我是被爱的、是有价值的、我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讲到这里妈妈就会抱怨:我也想给孩子安全感呀,可是一不小心他就成了玻璃心。这种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内心戏足,总觉得自己没问题,都是别人的错,别人与他的交往中经常莫名其妙就踩到他情绪的雷,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究竟是什么让孩子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呢?怎样才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安全感呢?首先妈妈要保持情绪稳定。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你是不是第一时间放下所有的事情来满足他?做到他三岁之前的无条件接纳,让他感觉此时此刻,我在你的生命中是最重要的。其次,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因为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中的定海神针。我们要知道的是,亲密关系大于亲子关系,这个家庭的动力结构才是完善的,最后,让孩子感觉到我能行,我是有能力的,孩子才能有多余精力发展自己和探索外部世界。安全感稳固的孩子有以下一些特点:他们不随意冒险、不在马路上乱跑、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不会一下子闯进去,而是先观察周围环境,然后才慢慢地融入,他们很自信、不怕犯错误,同时也能接受不同的意见,不依靠别人的评价来随意否定自己…安全感建构不好的孩子,要么过度软弱、要么胆大妄为、不考虑自己安全、他们要么过度依赖、黏人,要么过度独立,不愿意自己解决问题、凡事依赖别人的帮助,迷恋物质需求,内心空虚,依靠外界评价,不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建议,不愿意参加竞争同时也不能接受失败…安全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帮助孩子建立早期安全感,是我们做父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还在襁褓期,孩子往往已经要求周围的事物有固定的秩序,比如说几个月的孩子每天晚上睡觉时床的左边都有一盏台灯,当有一天台灯突然被拿走,孩子就会感到不安,甚至是哭闹。因此给孩子一种有秩序的生活能帮助孩子稳定情绪,并且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秩序敏感性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一种神奇的能力。孩子会因为秩序产生自然的快乐,也会因为所处环境阻碍了秩序敏感性的发展或者秩序错乱而焦躁不安、发脾气。2~4岁是宝宝秩序敏感期形成的重要时期,当孩子看到某些物品放置无序时他仿佛突然受到某种刺激或某种指令一样强烈要求物品恢复原位。比如说用过的洗脸毛巾没有挂在原来位置,或者桌椅板凳没有放在原来对应的地方,三岁左右的孩子会突然注意到这些现象,并且放回原位。而且只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上的不协调。再比如说,每天从家里到幼儿园都是走同一条路,当你有一天换了一条新路时,他会开始大哭,嘴里说着:“不是…不是…”甚至要求折回去重新走,固执的要求“重新来一遍”这种在大人眼里觉得是无理取闹的行为。秩序感是孩子的一种需要,他不仅让孩子感到快乐,也让孩子感到安全和平静。所以此时父母要做的便是理解并支持孩子的行为,让其自由发展而不是随意批评或阻止。因此,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摆放有序,每次使用后一定要及时归位。这个阶段尽量不要对孩子的居住环境做太大的改变,比如频繁的为孩子更换居住环境、搬家等,给孩子安排规律的生活,固定吃饭和洗漱、睡觉时间…当孩子因为某样秩序被破坏而哭闹时,做到平静的陪伴、倾听并予以共情,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们的感受,在孩子感觉好时和他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很多父母会有个疑惑:孩子为什么见到什么就啃什么?这是因为他到了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口欲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口唇的感觉上。口是他们生活和兴趣的中心,此时的宝宝也是在用口来认知整个世界。通常在三个月左右孩子会出现吃手的现象。抬起小手、伸出手指,或将整个拳头塞进嘴巴,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对宝宝来说是一种飞跃。因为它需要手眼协调、运用大、小臂肌肉力量控制手指等来合作完成。当孩子把手放进嘴里的一刻,大脑就开始统合来自手和嘴巴的信息。大脑中的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得到链接,刺激越多,神经元的链接越丰富。我们见过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吃手或者啃玩具时,因为担心孩子养成吃手的习惯或者觉得玩具不够卫生,而在第一时间制止,强行把玩具或手拿开。当我们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制止孩子吃手时,孩子的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不但阻碍了这个阶段孩子的正常工作状态,还会在稍大一些时暴露出问题,比如爱吐唾沫、啃手指、爱吃零食,甚至是男性爱抽烟和女性的爱唠叨也是口欲期被强行干涉遗留下来的问题。武志红老师说过: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停留在口欲期。走遍世界都没有发现有比中国人更爱吃的。无论是煎、煮、蒸、炸,还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中国的吃文化发达而且泛滥。所以在口的敏感期父母要做的几件事是:①给孩子提供三种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物品供他选择,过段时间更换掉其中两个,留下一个作为孩子对旧有物品的连接,因为孩子的学习是新旧交替的模式。②把孩子用嘴巴啃的玩具尽量洗干净即可,不必过于消毒,因为孩子的抵抗力也是需要使用和增加的。
人类神经元的成熟和发展是由上到下、从头到脚的。当让父母觉得焦虑和紧张的口欲期好不容易淡化之后,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孩子爱抓捏东西,甚至是动手打人。这是因为伴随着口的敏感期来临的是手的敏感期。需要注意的是:两者是有重叠的。即在手部敏感期,孩子在使用手的过程当中,发现新的事物不知道如何使用时,会先用旧的已经建立起来的模式先用嘴巴来感受一下,然后再决定怎样使用手。处在手的敏感期的孩子,软软的手感太令他着迷了。所以他们通过手指来不段拿捏,把一切拿到手的东西都用来探索。给他一根香蕉,他根本不在乎能否填饱肚子,反而对这种抓在手里黏糊糊的感觉有兴趣。喂他吃饭时,他更喜欢用手抓捏食物,每每这时妈妈们如临大敌,而孩子们却乐此不疲。因为孩子发现通过自己的手部力量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至此,有了一个“自我效能认知”的过程。即孩子在经历一个过程产生令自己满意的结果之后,他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这也是自信的基础。所以在手的敏感期,父母要抑制自己想要制止孩子的冲动,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使用和锻炼手的空间,给孩子提供一些诸如生鸡蛋、面团、或者橡皮泥之类的工作材料,让孩子在玩耍的同时发现物体有多种变化可能性,通过手指的抓捏刺激大脑的发育。
当父母因为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口、手敏感期而松口气时,最令家长抓狂的腿的敏感期来临了。正如前面所说,在孩子手的敏感期来临之时他就通过爬行来达到自己想要去某个地方的目的。在腿的敏感期,孩子对走路无限痴迷。让父母头疼的是,当孩子走路还不稳的时候,通常是哪里不平走哪里,甚至是哪里脏乱走哪里。他们专挑坑洼不平的地方来回走,或者在高低不平的台阶上不停上下。这对还不能够完全掌握平衡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而当他真正学会走路时,却不愿意走了。很多父母或者老人会觉得:“好不容易盼着你会走了,你却要求抱着。这不是跟我对着干,是什么?”好吧,你们可能真的冤枉孩子了。因为对孩子来说,一生中最喜欢走路的时候恐怕就是此刻了。所以千万不要图自己省事,就把孩子一直抱在怀里。浪费了孩子用腿部感知世界的宝贵时机。最好的方法就是:跟在孩子后面,他停,你就停,他走,你也走。放慢你的节奏,跟着孩子的感觉走。
一些细心的父母会发现,伴随着手、腿敏感期,孩子会出现空间敏感期。比如说孩子在玩球的过程中会发现,球可以随着扔的过程在空间里移动。或者喜欢爬到椅子上再爬下来,还有的孩子喜欢寻找各种各样的小洞,然后把小东西从洞眼里塞进去,恐怕成了很多家长的噩梦。有的父母还会说:我挺会跟孩子玩的呀,我把积木刚搭建好想邀请孩子一起玩,他对怎么搭建积木的过程根本不感兴趣,走过来“啪”一下全部推倒,然后咯咯笑个不停,留下你还在莫名其妙。这些都是早期空间敏感期的建构。这时候的孩子对爬桌子、爬楼梯有巨大的兴趣,也需要在物体移动的过程中感知空间的大小。孩子是在用自己的身体探索物质世界的空间。一个空间建构不好的人最主要的表现是:当他推着推车走到拐角处时发现怎么也把握不好方向和力度,努力几次也拐不过去;或者当他想往床上躺时,总也计算不好头部与床的距离,经常撞到床沿上。亲爱的家长朋友,所以你知道当孩子空间敏感期来临时你需要怎么做吗?对,当孩子把球抛过来时,你需要捡起来,再抛回去;和孩子一起玩垒高游戏;或者在安全范围之内给他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允许他爬上爬下探索。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期望孩子能够顺从自己、做个听话的乖宝宝。是的,当他还不会说话、一切都需要依赖父母时,你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堪称完美。可是,当孩子的自我意识一旦觉醒,开始喜欢说“不”,用一系列的挑战行为来对抗你的权威时,标志着孩子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到来。自我意识敏感期大概在2.5~3岁,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意识到“我”与外界的区别,孩子开始把自己与他人分离。也就是说孩子开始走向独立。最明显的表现是:总是说“不”,你问他吃饭吗?他说不,喝水吗?也说不,睡觉吧?还是不。可是你给他食物,他照样吃,同时嘴巴依然说着“不”。很多父母很纳闷:为什么孩子老跟我作对呢?其实孩子是通过这种表达来建立“我”的概念,由此来表明“我”和你是有差别的。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认真,那你就输了。不要与孩子计较,让它自然度过就好了。自我意识敏感期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表现就是不愿意分享,哪怕自己不玩的东西也不允许别人动,看到好玩的东西就说“我的”、“我的”,“都是我的”。许多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以前挺大方的呀,怎么突然变得那么自私?有些家长会为了自己的面子强迫孩子去分享,甚至给孩子贴上“小气”的标签…殊不知此时的孩子已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他是要区分这是我的,那是你的,在划分界限的过程中建构心理疆界。我们做父母的也不要头疼,在这个时期,做好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①用正面语言避开孩子的反抗:比如说想让孩子去吃饭,而他此时却在玩游戏,不要说“别玩了”而是“我们现在去吃饭”②运用非语言行为:当孩子做的好的时候。一个鼓励的眼神和微笑,或者一个拥抱,孩子能接受到极大鼓舞③不要给孩子提供“战场”:很多时候都是父母给了孩子与我们做对的机会,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多吃零食,自己就不要给孩子准备④让孩子在合理范围内做出选择:根据当时环境,给孩子两个自己能接受的有限选择的,这样一来无论孩子选择哪个都能达到父母最初的目的。
通常从三岁左右开始,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孩子对父母的建议会常常不听从、甚至开始反抗?很多父母会疑惑:孩子为什么那么固执?比如说吃糖时一定要自己把糖纸剥开,如果大人帮忙打开糖纸,他们会愤怒的扔掉并且要求再来一颗;坐电梯时一定要自己按,如果大人按了电梯会哭闹着要求所有人重新退出去再来一遍;有人按门铃,一定要自己去开门,否则会很愤怒的要求自己重新再关再开一次…这些在大人眼里不可理喻的“胡闹”行为其实是孩子的执拗敏感期的特点。这个阶段恐怕是老师和父母最为头疼和苦恼的时期了。孩子的执拗敏感期来源于秩序感,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常常难以变通,有时候甚至达到了成人难以理解的地步。了解了孩子的执拗行为是秩序感遭到挑战的结果,就可以坦然接受这段时间孩子的执拗,做好耐心陪伴孩子度过的思想准备,同时理解孩子的痛苦,不过多的限制孩子行为,日常生活多观察,避免在拿不准的情况下一不小心“惹怒”了这个小家伙。
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吃的水果上不能有斑点、衣服上不能少扣子、他要吃一块饼干,你绝对不能掰开来了给他…这段时间对什么东西都要求完整的,从要求食物完整发展到了对所使用的物品和事物完美的追求。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当然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天性。这个时期,父母很容易心烦,但是如果理解了孩子追求完美的心,就会静下心来,在恰当的机会理解和帮助孩子。
所有的孩子几乎都有问“为什么”的时期,小孩子问的通常简单一些,年龄稍大一点孩子的问题常常使我们做父母的不知所措。这些为什么经常是一连串的,比如说“妈妈我为什么要喝药呢?“因为你咳嗽了”“那我为什么咳嗽了呢?”“因为你喝水喝得少,活动时候也着凉了…”“那我为什么着凉了呢?”“因为你活动的时候太剧烈,又出了很多汗,也没有及时换衣服…”等等诸如此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问题,常常使家长难以招架。“为什么”也是孩子语言敏感期的一种表现,此时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语言简洁、正确的回答孩子,如果自己也不知道,诚实的告诉孩子,并可以启发孩子通过别的途径来一起了解获得答案的方法。这样同时也锻炼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4、5岁开始,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性别角色意思也慢慢增强。从4岁左右的孩子嘴里冒出来“结婚”这个词语并不新鲜。当他告诉你他喜欢某某小朋友,或者有一天认真的跟你说“妈妈,等我长大了你嫁给我吧”…也许你还在莫名其妙,这些奇怪的念头都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别担心,他可能是到了“婚姻敏感期”了。在语言上,孩子经常表现为“我喜欢某某”、“我要某某当我的王子或者公主”,行动上则表现为:如果妈妈做了什么好吃的会要求多做一份带给喜欢的小朋友、或者主动邀请喜欢的人来家里做客等等。在婚姻敏感期,孩子所说的“结婚”也是他们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作为父母,千万不要过分紧张,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适当的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婚姻。比如说:当孩子向你伤心哭诉某某不喜欢他,被拒绝的时候,告诉去孩子你理解他的难过,同时也向孩子及时传达这样的信念:“你喜欢他,是因为他的优秀和美好,所以也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他,他可以选择你,也可以选择别人,如果他没有选择你,不是因为你不够好,也不是你不如别人,而是你们不适合”,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同时,也让孩子对自己有价值感的肯定,对“自尊”有简单的概念。在这个时期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切记批评或者嘲笑,你的打击会让孩子放弃对“婚姻敏感期”的探索,也不要逃避这个话题,与孩子轻松的谈论“喜欢谁”的问题,更容易让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丰富世界。
在孩子5岁以后,大脑发育更加成熟,开始具备永久性记忆的能力,此时学习的抽象事物,不仅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被记住。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都5岁多了,能认识2000多个字,数学也可以从1数到几百,还能倒着数到1,但他就是分不清楚5和8谁多谁少,必须把实物跟他对照才能弄那个清楚…”相信很多家长也有这样的困惑,其实这是因为6岁前孩子的思维是非常直观的,然后才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所以在5~6岁的数学敏感期,首先要给孩子提供与数字相对称的实物进行准确配对,把一个具体的物质通过数字表达出来,孩子才能很好的理解和使用。其次,数学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被包围在数字这种抽象符号中,通过大人的不断强化,孩子虽然能提前认字和数数,我们要明白,表面上看孩子似乎很喜欢学,其实孩子过早压抑了自己的天性和内心需求而去刻意迎合父母的期望,结果却导致一些孩子一提到数学就头疼和恐惧,父母反而得不偿失。有些家长又要问了:那应该怎么做呢?很简单,虽然我很理解家长的焦虑情绪,但是,请耐心等待孩子敏感期的到来,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内在规律的,所谓静待花开,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亲爱的家长朋友,毫不怀疑我们都是爱孩子的,“爱”是一种能力,让我们通过学习,了解孩子的内在发展规律,跟随孩子的感觉,在孩子的关键期,给予他关键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