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做艾绒需要三年以上陈放的艾草,孰不知陈放的条件更重要,若陈放环境不好,反而适得其反,会导致艾草变质,更不要谈制出好的艾绒艾条了。
做艾绒艾条需要三年陈放这个是众所众知的常识,也是古人传下来的经验,那么古人是怎么放的呢?
古代的时候不会有商业化的规模化的艾绒加工,一般都是自己存,自己家用。所以不会有大量的储存,大多就是把艾草收割晒干后悬挂在家里以备急需,需要用的时候拿过来捣制,随用随取。
但是到了今天,随着艾灸的普遍盛行,一般家里也不具备存放条件了。所以出现了大规模的生产加工厂。所以,散放散存、随拿随用,已不太适合今天的条件。
而今天的艾绒加工厂,大多都是打成压缩包来存放,因为散放的占地空间太大,大量存放的话不太现实。
很多艾绒加工厂规模不大,条件简陋,很多是露天存放,或者在建议的彩钢板房存放。这样的存放条件难免对艾叶品质造成极大的影响。
首先,条件潮湿。 艾叶在潮湿的环境中长时间储存会变质,艾绒纤维受到破坏,发生霉变腐烂。
其次,密不通风。在不通风的条件下,艾草内部发热,艾叶会快速发黄,同时艾叶原有的香气消失了,做成艾绒后烟呛、辣眼睛,而没有香气(这也是艾条烟大的原因)。
最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艾叶是易燃物,只需一点火星,几顿艾叶片刻化为灰烬,所以在艾叶、艾绒、艾条的储放中防火非常重要。
在存放和加工方面,我们的邻国日本就做的很好,他们采收后的艾叶都会放置于干燥通风的环境,甚至借助于烘干,使其保持干燥。日本因为临海天气潮湿,所以他们在加工的时候,选择只在冬季干燥季节来加工。
《艾灸通说》是日本江户时代名医后藤艮山〔1659-1733年〕之弟子、门人对其学术观点之笔录。
书中详细介绍了后藤制作艾绒的方法:“四五月间,连茎刈取,曝干收叶”,并不立即加工,而是先予贮藏,经二三年后取出,再予捣碎加工。久藏的艾叶是否霉变,仅仅观其色泽,闻其气味,并不能完全判定,必须经过口嚼,尝其是否有霉烂味才能确定,如艾叶、口嚼气味俱脱者,慎勿用之。后藤为制作艾绒制定了十分细致的质量标准:选出洁净者,放入石臼中,用木杵捣碎,筛去杂梗、泥砂,再晒再捣,所谓筛去黑滓十次,风日透干亦十次。直至艾绒颜色淡黄,质地细软,才能充作药用。这种艾绒易于燃烧,气味芳香,温暖透达,能发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散寒除积之功。
艾草的陈放时间固然关键,但是陈放的条件亦是关键中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