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人说过,重视血缘亲情,是家庭文化传承不断的具体表现。
人,因为拥有浓厚的亲情而感觉到幸福,也因为拥有关爱自己的亲人而感觉到暖心。有些时候,珍惜亲情,珍惜那个爱我们的人,本就是一种感恩。
父母养育孩子,孩子孝顺父母,这是一种感恩;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也是相互的感恩;你对我好,我也铭记于心,这更是一种感恩。
人活一世,最不可缺乏的,就是“感恩”二字。无论是孩子,抑或是父母,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对方的内心得到基本的满足,那亲情就长久不息了。
只不过,要想做到“你替我着想,我也体谅你的不易”,这太难了。有太多的人,就是因为缺少了“体谅”之心,所以才让全家人都陷入到一地鸡毛当中。
就拿“儿女孝顺父母”这件事来说,父母该不该体谅儿女,甚至感恩儿女呢?我想,抛开伦理身份不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就是“双向”的。
要知道,双向而行的关系,往往比单向而行的关系,更让人感觉到舒服和满足。
02
“照顾父母多年,我还不如一个外人。”
陈先生今年已经50岁了,照顾了卧病在床的父亲已经有8年的时间了。在此期间,他一心为了父母和家庭,而很少想到自己,也算是特别孝顺的孩子了。
但是,就是这般孝顺的他,却惹来父母的不悦。在父母看来,陈先生也就那样子,还有很多不足,没有什么可说了。
这两代人的矛盾,还需要从8年前说起。
在八年前,67岁的陈老伯突然中风,瘫倒在地。面对这样的情况,身为大儿子的陈先生立马扛起了家庭的重任,夫妻俩人既出钱又出力,特别上心。
而陈先生的弟弟,没有出过一分钱,也没有出过一点力,反正就喜欢动嘴皮子,只跟父母说好话,其他的事儿,一件都没做。
但是,父母没有怪二儿子,都觉得他能够动嘴巴就不错了。所以,二儿子和父母都把责任推给了陈先生来承担。
其实,陈先生本人也不在乎。在他看来,父母老了,身体不好,也需要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来照顾他们了。如此,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就是因为不计较,所以陈先生成为了家庭中的“老好人”,什么都大包大揽,毫无怨言。
03
刚开始那几年,父母对大儿子的态度还是很不错的。至少,父母也觉得陈先生有情有义,是个孝顺的乖孩子。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对陈先生的付出越来越不在乎,可以说是习以为常了。这个时候,在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行为,就出现了。
陈先生无论做得多好,父母都会说陈先生的不是,就连没有照顾过父母的弟弟,都在一旁煽风点火,说大哥的不好,没有孝顺之心。
听到弟弟的话,陈先生立马就怒了,自己照顾父母多年,你一分钟都没有照顾过,凭什么来说我呢?
于是乎,这兄弟之间的矛盾,就尖锐起来了。
陈先生不想让父母担心,就没有把这些事儿说给父母听。而弟弟呢?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直接在父母面前挑拨离间,让父母特别生气。
到了今时今日,陈先生已然成为了家中的“众矢之的”,以往的付出,都被人忽视,只剩下他人的排挤和谩骂,活成了最为“憋屈”的自己。
他的妻子跟他说:“你就是太善良了,太老实了,才被人牵着鼻子走。”
陈先生也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了一声。
04
为什么一片真心的陈先生会被人嫌弃,而没有付出的弟弟,依旧得到父母的喜爱呢?
有句话说得很好:“懂事的孩子最憋屈,爱哭的孩子有糖吃。”
孩子越是懂事,越不被人重视。因为别人觉得你懂事了,自然就能扛下更多的责任,那别人就不会对你有太多的体谅和宽容。
反之,孩子越是不懂事,还喜欢哭泣,那他就被人关注了。尤其是父母,看到小儿子如此调皮,但他还会说几句好话,气立马就下来了,还更喜欢了。
这,就是一种差距。
但是,这种情况,对于懂事的孩子来说,真的公平吗?我想,这,肯定是不公平的。但没有办法。因为人性本就是复杂的,没有人能够改变人性,也没有人能弥补人性的缺陷。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要承担责任,但一定要有“原则”。属于自己的责任,要尽力承担。而不属于自己的责任,那我们一概不要管。
有些时候,管太多,大包大揽,并非是好事,恰恰是不幸的开始。人,是“远香近臭”的生物,那你如此懂事,岂不是被人当成烂好人了吗?
优质的亲情,从人人各尽其职开始。而劣质的亲情,从某个人大包大揽,破坏了家庭平衡开始。一切,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