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笔生莲花 | 民国作家文字的美

笔生莲花 | 民国作家文字的美

作者: 李青尧 | 来源:发表于2020-02-28 16:05 被阅读0次

    冰心的文字是华美的,飘逸的。例如下面这篇《笑》的节选: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臆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沈从文曾经评论说,从冰心作品的语言组织中,包括景物描写,甚至对话,处处可以发现“五四”时代文白杂糅的情形,词藻也多由文言的习惯转变而来。(《沈从文读书与做人》)

    其实沈从文自己的代表作《边城》也有众多耐嚼的句子。随便两处拎出来,都可以引人遐想老半天: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现在回想起那一代文学大家的语言,突然明白,为什么虽然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点文绉绉,但他们的文章仍然有视觉和音律的美,无论是在默读还是朗读上,都能感受到那些文字的独特魅力。

    也有不拗口的,例如鲁迅《呐喊·自序》里那段熟悉的文字: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也许是过于熟悉的缘故,读这段话非但不觉得别扭,还带点唱歌的韵律。

    还有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莫不朗朗上口。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著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而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家和诗人也是一样。

    又如这首经常被选编进《大学语文》的徐志摩的诗作——《雪花的快乐》。这是他在爱上陆小曼之后作的。诗人朱湘曾经评价说:“此诗是《志摩的诗》中最完美的一首。”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整首诗就像一场节奏鲜明的交响乐,融合了大自然的音符和灵魂的回响。

    即使闻一多的《死水》,也在对视觉、听觉、嗅觉的几重刺激中,散发着颓废腐烂的美感。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民国时期的半文半白,虽然读来有些拗口,但既保留了古文的清雅质朴,又加上了直白的活泼可爱,自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在新旧交替的时代,白话文与古文,口语与书面语犬牙交错的时代,文无定规,反而给了写作者非常大的自由和想象空间,因此,活用创新的语言就显得格外有生命力。


    不过,写完这篇随笔,笔者发现自己的行文风格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民国腔,有点不文不白了,令读者诸君见笑了!

    也许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感化人于无形之处。长期浸淫在什么样的文风里,自己的文风必然也会受影响。这一点对于写作者而言,也是值得注意的。


    更多关于读书写作学习的干货,

    请移步公众号:qy-talk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笔生莲花 | 民国作家文字的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hl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