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儿童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每听到有教育机构爆出虐童丑闻,都深感惭愧和不安!因为,我们清楚,暴露的问题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其造成的社会后果和蕴藏的社会风险却是长期的、巨大的!
几年前,本人曾管理一家知名幼教集团,下园检查时,也曾亲眼目睹一些虐罚行为,有次去一个获得“北京市示范园”称号的分园,经过一间教室,恰好瞥见一位年轻教师正用了二指禅猛戳某个男孩儿的脑袋;每戳一下,孩子便是一个趔趄……此类体罚现象在幼儿园并不少见。甚至,有些家长也认可“对淘气的孩子有必要采取一些强硬手段”;偶有家长质疑,可能会被告知“你的孩子我们管不了!转园吧”!当然,像扎针、喂药一类的手段虽有听闻,但确实少见,因为,能做出此等行为的人需有一副蛇蝎心肠!
抛开这些残酷的画面,还有一类十分隐蔽的虐童行为通常为家长所忽视,或者,根本难以知悉其发生——“冷暴力”!遭遇“冷暴力”的孩子常常被晾在一边,仿佛不存在;不仅不被老师理睬,还可能由于老师的号召被小朋友们集体孤立。而且,并非只有顽皮的“坏孩子”才会遭遇“冷暴力”,有时候,若家长没有报名老师推介的兴趣班,没有购买昂贵的图书玩具,与老师发生过争执,等等,他的孩子就可能遭遇“冷暴力”。
“冷暴力”一般不会伤害孩子的身体,不会留下生理印记;它伤害的是孩子的内心,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虐待”,会留下可能伴随一生的心理印记!比如,它会损害孩子健康自尊的形成,让孩子丧失归属感、重要感,沉浸于孤独、自卑、负疚、怨恨、妒忌、仇视等负面情绪中。
那么,家长如何察觉孩子是否遭受了“冷暴力”呢?“冷暴力”的特点是具有持续性,少则几日,多则数周、累月;而孩子的特点是“忘心大”、“不知好歹”,若不是于内心产生较大的刺激,孩子的情绪可能不会有持续性改变。因而,首要方法是注意观察孩子情绪的持续变化,比如,突然变得不爱说话、情绪持续低落、连续多日不想去幼儿园、不愿提起老师和班里的小朋友,等等;其次,是坚持与孩子及时沟通。每天接完孩子,都要立即问问他/她:今天过得开心吗?有哪些开心的事?有哪些不开心的事?老师讲了什么好玩的?做了哪些游戏?你是否喜欢?你和老师、小朋友说了什么?……对四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让他/她复述一日生活。小孩子的记忆可能不够完整,有时还会夹杂自己的想象和臆造,但仍值得参考。此外,要加强家长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其他小朋友之口了解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什么样的对待;再者,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看老师如何评价自己的孩子、如何描述孩子的在园生活(与孩子的讲述对对号);最后,作为家长还要了解孩子的教学日程、内容和评价方式,看孩子是否获得了应有的进步。当然,这些方法主要是帮助家长获得对“冷暴力”的理性关注,而不是让家长变得疑神疑鬼!另外,家长还要避免为使自己的孩子不被忽视、虐待而屈从园所、老师的不正当要求,或者,行主动逢迎、贿赂收买之事。这样做的后果是获得一时心安,却导致长此以往的不安。因为,毛病都是惯出来的,对成人也是如此!
童年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正如古人所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给孩子以慈爱和宽容,孩子便会以慈爱和宽容回报这社会!你若让他饱尝暴力、恐吓和孤立,他便可能成为这社会的消极因素甚至是祸害!一个对儿童教育不负责任的国家,必将造就大量拥有非健康人格的群体,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巨大的社会风险。
阅读 1 赞投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