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闲时,又把《白鹿原》电影看了一遍。
一般对于写影评我都是慎重的,毕竟不是专业影评人,而且每个人对电影的理解会有差异,为避免误人子弟,常常“独乐乐”作罢。但是也许是对《白鹿原》原著过于溺爱,对于这个爱无可及的乌,总难免想吐槽几句。
一直觉得编剧看的是百度版的《白鹿原》,其间有些情节或是无法正常显示,以至于编剧写的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亦或者导演不得不顾及某局的领悟能力,考虑的太多,以致电影最终拍成了一部常见的国民教育片。
首先,导演似乎有些排斥"封建残余”,于是他毅然删除了近乎半神的朱先生(大爱朱先生! );于是乡民们冲进祠堂时洋溢着一种幸 福的错觉;于是腐朽的乡民制度被无情地抛弃了。
其次,导演还试图避免一些难讲的故事, 于是全篇就没有了百灵的那份灵性;于是黑娃被设定为一个土匪;于是最后进入了抗日的节奏。
再次,说好的尺度呢,原著中作者试图呈现的那些悸动的躁动的冲动的情绪,都被此处省略XX字代替,导演是来糊弄我们的吧。
最后,在取景方面,导演该有多爱成熟的麦田 啊。以至于整个电影都像是在一个夏季的麦田里拍完的。收麦子,交皇粮;收麦子,交军粮;收麦子,打土匪;收麦子......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感觉,导演和我总有个人打开书本的方式错误,以至于产生了偏差。 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拍这类写实的电影,是在带着脚镣跳舞,因此很难拍的诚实。 但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有些跳的很虔诚,有些就完全在扭秧歌。如果改编时,把一本书的灵魂都去掉了,那何不
另起一个名字呢。叫《白鹿殇》或者《麦田里的折腾》我觉得也蛮好。 这样我也会欣喜地看完电影,并说:拍的不错,和《白鹿原》蛮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