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迟(原文)
古人以琴能涵养情性,为其有太和之之气也,故名其声日“希声”。
未按弦时,当先肃其气,澄其心,缓其度,远其神,从万籁俱寂中冷(作“泠”,líng)然音生,疏台寥廓,窅(yǎo)若太古,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作“协”)厥(jué)律者,此希声之始作也。
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因候制宜,调古声澹,渐入渊源,而心志悠然不已者,此希声之引伸也。
复探其迟趣:乃若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沸,石涧流寒,而日不知晡(bū),夕不觉曙者,此希声之寓境也。
严天池诗:“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西楼下指迟。”其于迟意大有得也。若不知“气候”两字,指一入弦,惟知忙忙连下,迨(dài)欲放慢,则竟然无味矣。深于气候,则迟速俱得,不迟不速亦得,岂独一“迟”尽其妙耶!
一曰迟(译文)
古人认为琴能够涵养情性,是因为琴具有太和之气,所以称琴声为“希声”。
在还没有开始弹奏时,应当先使气息安静庄重,使内心清静安定,使胸怀松缓舒畅,使神思自然旷远;于是从万籁俱寂中就会生发出泠然之音,如太虚般开阔,如远古般深邃;让这样的声音在弦上从容自如地游荡开来,并调控其“气候”,按“候”而下指,以使其与音律相合——这是“希声”的开始。
或是章句舒缓,或是快慢相关,或是断而复续,或是幽而致远;根据曲中之“候”来调节自己的演奏,曲调古雅而取声恬澹,由此逐渐进入琴音的本原,而心志神思则悠然自得不能止歇——这是“希声”的延展。
再探求琴中“迟”之意趣:就像那空山寂静,秋夜虫鸣;孤月高悬,远出林梢;松风如沸,石涧流寒;身处其中很容易会忘情朝夕流逝——这便是“希声”所寄寓的境界。
严天池有诗云:“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西楼下指迟。”这两句诗在“迟”意上是深有所得的。如果不明白“气候”两字,手指一入弦就只知道匆匆忙忙地连弹不停,等到想要放慢时却已经索然无味了。如果能够在“气候”上深有体会,那么或迟或速都没有问题,不迟不速也可以做到,难道是仅仅一个“迟”字就能穷尽其中妙处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