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作为一个惶惶不可终日的文学考研人,每天都有种除了睡觉都在图书馆的感觉。
早六点晚11点的生活让我在自以为荡气回肠的追梦仪式中热血沸腾。研友很认真的和我说“你一定不会累的,因为你有文学为伴啊”。
我点点头,很认真的样子。
我想起了图书馆靠窗的那一排木质座位上洒下的冬日暖阳,那一刻光明在案。而我在看木心《文学回忆录》,上面写着“搞文学就搞文学,不要搞其他。”悄悄地,我心里文学的种子开始发芽。

如果有一天我可以把我的兴趣爱好变成一种专业素养,变成一种自己谈及都会觉得真正有底气的实力的时候,过程中必然是要经历一种慢性熏陶和享受折磨。
在图书馆早上带着芳草香气和夜晚昏黄灯光的三年时光,读着带着墨香的文章,我一边满口生香,掩卷长叹,一边又觉得自己像一个闯进崇高文学殿堂的流浪者,深感自己的惭愧与渺小,而普普通通的自己在有生之年可以和这些伟大的作者,思想家穿越时空的交谈,已经是莫大荣幸。
马克.李维在他的《在另外一种生命里》里告诉我们的一样:无尽的轮回里,生生世世的寻觅,爱能跨越时空,我们也终会在另一种生命里相遇。看,这是文字的无穷魅力,能够弥补我们此生所有的遗憾。

知识的卷帙浩淼,我深知此生怕是也只能窥其一角。但是又明白有些书需要晚些读,细细品。像是小时候读红楼梦只觉得黛玉尖酸刻薄,多愁善感。上大学读红楼的第五遍自觉她寄人篱下,资本洁来还洁去的悲凉。回看敲钟的卡西莫多好像也因为美好的心灵不再那么面目可憎。从远古的古希腊神话里的雅典娜到南渡诗人巾帼李清照,我一直觉得自己深爱文学,以致于在那些幽暗的角落才不会心中落寞。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的世界里,我不愿意去。”
在看完长达三个小时的《黄金时代》电影,我一头扎进萧红的文学世界里,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从《孤独的生活》到《小城三月》。虽然萧红短暂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但是她的笔触更多的是黑龙江家乡小城的风土人情。即使在口中说那些我想要去的地方都是未曾谋面的故乡,我想也不过是她倔强个性的“强词”吧。当看到萧红笔下的“我”年少在祖父的保护下无忧无虑的成长,感受着东北农村的自然淳朴,与她长大后的人生际遇可谓白云苍狗。
萧红的黄金时代在别人的眼里也许太过任性和放荡,甚至很多人认为给她短暂的一生刻上的不幸的原因是她自身造成的。始终觉得在民国那样混乱的大时代的背景下,国家不幸文人幸,萧红缓缓的透着女性温柔的文字像牵牛花,像穿过树缝稀疏斑驳的阳光,短暂却温暖。她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却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只愿蓬勃地活在此刻。以后别人问我你是什么时候爱上文学的时候,我总会说是萧红。是那个萧军笔下第一次见到圆圆脸庞,透着不可一世的清高的落魄女子,也是鲁迅口中可以取代丁玲的文学洛神。“我别无所求,只想有个安静的地方写写东西。”
我亦是。
可能别人提及文艺青年总觉得她们嘴里无外乎张爱玲,三毛再不就是张小娴,亦舒等人,听着民瑶,弹着吉他。狠不得背上包就去流浪。

第一次看到魏可风的《临水照花人》,是被封面上穿着旗袍,仰着脸,细长的眼睛里目光是犀利的,怕是这世上的一切俗物都进不了她的眼,她的心吧。“闲静似娇花照水”是宝玉形容黛玉的词,胡兰成为表爱慕,极尽赞美之词,但终是配的上她的。
她是民国世界里的临水照花人,始终以一种自恃孤傲的姿态,站在民国这一汪水边,眼神清澈,带着脱凡的笑,似临水照花。
这是一本张爱玲的传记小说,从张爱玲的童年到和胡兰成的尘埃落定。作者把更多的笔墨倾注在张爱玲的成长阶段,而把她和胡兰成的纠葛几笔带过。确实纵然胡兰成带给她很多写作的灵感和际遇。但是对于出名要趁早的张爱玲来说,才情在童年的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了吧。或许是历经华丽锦罗与没落沧桑、尝尽人世无常的冷暖。她的早慧与敏感的心思,才能将这世间的浮浮沉沉的故事转化成让人嗟叹的文字。
可能是觉得小女子的情怀究竟是搬不上大台面,无论多少人多么推崇张爱玲,她的书我还是没有读过太多。作为写作家的传记,这本写张的《临水照花人》在我枕边却是一本不忍读完的书。睡前翻上几页,看累了,闭上眼睛。倒是在睡梦中都能叹上几声气。因为懂得才会慈悲,常常想着若是她能够书消得泼茶香,清扬惋兮,一生欢喜,也只能想想罢,张爱玲还应该是传奇而不能只道是寻常。
课上古代文学老师在讲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我在台下一遍一遍在纸上抄写着不思量,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我特别佩服的作家巴金也有一篇文章《怀恋萧珊》虽然是短篇,却看的我两眼盈满泪水,是真真想替巴金老人哭一场的悲伤。意真情切,大概是这样才能时隔六年之后才敢提笔写起。巴金的笔下妻子萧珊是“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但最大的感谢应该对他来说是一个一往情深,从不抱怨的爱人。“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萧珊受到的折磨不会比巴金少,但是她却在每一个撑不下去的时刻带给巴金希望的信念

但改造的日子太难熬,“她不想死,她要活,她愿意改造思想,她愿意看到社会主义建成。这个愿望总不能说是痴心妄想吧。”在萧珊的的弥留之际,她拉巴金的手说看来我们就要分别了。相伴相知如他们,人世间最难过的莫过于你想倾尽全力改变的时候却什么都做不了。心酸是说不出来的,痛苦也是可以咬牙坚持的。最好的文章就该如此动之以情。
没有手植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也,萧珊也一直在巴金的心里,自难忘。
文学理论上最突出的部分是审美意识形态,其中特别推崇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读书越多对文章感受也随着时间体悟的更深。小时候或许会被华丽的辞藻所吸引,后来会被真情实意所感动,再后来看书写出深刻内涵的才会被折服。
第一次知道木心是他那首从前慢:从前日色变的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像是看到凡间的小儿女一颦一笑都似白墙脚下青苔般的羞涩。石板路,小拱桥,古铜锁,你不说我也懂,咬一口酸梅的感觉。便找到他的《文学回忆录》,诚然这本书在豆瓣的评价褒贬不一。木心说过这是他个人的文学观。
不可置否,文学本来就是一个观念上的产物。作家是文学生产的主体,是“镜”也是“灯”。
他讲文学史是兴高采烈,如数家珍的,即使有些不到的地方仍能从文字里力透纸背,满纸金句;
我看的也是心潮澎湃,在每个时代精神烛照下热泪盈眶,在恨不得把这些书都找来读一遍,待与人谈起,随手一捻便是经典。文学固然是可爱的,也是一场自我教育。
木心很推崇尼采,尼采的大无畏,尼采的热爱生命,亦是他把玄而又玄,神奇莫测的哲学带给人们,是个竭力思想的艺术家。
从远古欧洲的英雄史诗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高举大旗的启蒙思想;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中国的诗经,楚辞;从中世纪的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你无法不惊叹木心先生的知识与阅读的丰富,就像书中写到“博学虽然可耻,但却让人心宽,心宽而不体胖。”
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母亲在带他逃难的路上还能给他讲杜甫的诗,急迫的逃难却变成了学诗之路。母亲的淡雅和从容带给木心的无疑是他在文学上挚爱的潜移默化。
学问,知识都能使人通达,使人平静,像湖中的水草只能静静的盯着看,而不能拿出来翻弄。

我以前和舍友说当我觉得自己热爱文学时候我觉得我不能过普通人那样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了。后来读到其中的最后一课也有类似的话:
“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
才觉得相逢恨晚,可遇而不可求才最难得。遗憾那句文学会帮助你爱,会帮助你恨,虽然木心的文学讲完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文学观,也是人学观,来到世上我们要爱最可爱的、最好听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
如果说拜伦带病演出死在舞台上,拜伦亲赴战场而牺牲,伍尔芙与巴尔扎克笔耕不缀,木心无疑是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他平视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者。如果可以的话这本回忆录我愿意一读再读。
这世上有谁在世上走,无缘无故的走,走向我。
读书在别人眼里也许是孤独而寂寞的日子,我却相信每一个读书的人都可以文学花园里细嗅芬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