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电影的一个原因是,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基于不同的视角,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读。无关乎对错,只关于自身的体会。
最近,看了电影《驴得水》,有点遗憾没有去电影院支持。影片把戏剧般的荒诞搬到了大银幕前,每一个人物的个性都很鲜活,被好几个场景所触动,心里都会咯噔一下。
以民国时期为背景,在三民小学开展农村教育的几位老师,在申请经费时,将挑水的驴变成了“吕得水”老师,然而随着特派员的深入调查,以及美国慈善家的实地考察,不得不做出了让铁匠伪装成吕得水老师的做法。为了圆之前的谎,一步步将谎言的雪球越滚越大,展开了荒诞的故事。
心中两个最美的场景:
1. 一个是一曼边拨蒜边唱我要你,蒜皮撒向空中,她说白花花降落的蒜皮像落下的雪花。蓝天白云,群山作陪,穿着旗袍的一曼好美。
2. 另一个是结尾处,彩色弹球滚落山坡,倾泻而出满山坡的爱。铁男对孙佳曾经的爱又一次鲜活地被记忆起,但这都变成了曾经,又有些唏嘘。
最觉得荒诞的场景:
1. 周铁男发现子弹打偏后,扑通跪下祈求特派员不要再杀自己,前一分钟还在拼死抵抗和特派员叫嚣,后一分钟面对强权,心底的懦弱胆怯一瞬间倾泻而出,知识份子周铁男已经死了。往后的周铁男,变成了强权的拥护者,加入了小市民的大军。如果子弹没有打偏,周铁男不畏强权知识分子的标杆就不会倒塌。
2. 铁匠穿着貂皮大衣出场,自己自然而言地扮演上了吕得水老师,那一刻唯唯诺诺的铁匠似乎已经消失了,曾经的老实人变成了唯利是图者。当他要求利用特派员的强权辱骂,打人,剪去一曼的头发的时候,愚昧的小市民形象跃然纸上。你于我不仁,我就要看你生不如死。他不再是那个因为媳妇大骂一曼而勇敢地站在她身前的那个人了。
3. 另一个关于铁匠鲜活的记忆是扮演假尸,原本害怕拍照而短命,但第一次被一曼“睡服”后接受了拍照,第二次是面对特派员的强权而扮演死尸,其实没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原则。尤其是他从躺尸坐起来的那一刻,“我要去美国”,个人的私利欲望暴露得彻底无疑。
最心疼的场景:
1. 被校长减去头发的一曼看到镜子里,完完全全平头的自己,吓得钻到了桌子底下不敢见人。那一刻,一曼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已经死了一半了。
2. 另一个场景是参加婚礼,她没有闹,拿着手中采摘的花束,只是作为一个静静地欣赏者。婚礼最终以闹乱收局,当所有的参加者都往外跑时,一曼在人群中逆流而上。两种对立的人格冲突鲜活地体现,对于爱情,她是那么的渴望。
3. 而结尾当一切又恢复开头般的平静时,原本以为三民小学在经历风浪后有再次重新开始的希望,然而其中的一曼老师,在做完校服后举枪自尽,在枪声中结束了自己的宿命,爱情已死,自由已死,但似乎又是另一种解脱。
4. 孙佳最后在婚礼上,本想说出全部事实,最终仍然碍于父亲,吞下了真实。曾经,我们都是那个理想主义饱满的孙佳,但慢慢地,在“大局”面前,学会了隐藏,学会了说谎。这一次经历,孙佳成长了,渐渐地迈入社会人的阶梯。
影片中的一曼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她渴求爱与自由,也有人说她放荡,她对不起铁匠老婆。在某些方面,无法认同一曼的做法,但她用了一种不隐藏自己外放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完完全全暴露于公众,似乎又是另一种心底不服的对抗。她很强大,敢于表露自己的欲望;她也很脆弱,为了大局一点点地挖掉心中的自尊而崩溃;她也有自己的温柔,在孙佳第一次给特派员上菜时把碗掷地有声地放在桌子上时,为了避免尴尬,她重新拿起放下,说了句很烫。这种矛盾让她的形象也愈发地鲜活。
在影片中,随着剧情的推动,无限地放大了所有人的欲望,孙校长,特派员,孙佳,周铁男,张一曼,裴魁山,铁匠…当眼界宽了见得多了,心底的欲望也就多了,为了实现欲望的手段也变多了。但若被强大的欲望(贪欲,私欲…)所裹挟,最终的结局可能是作茧自缚了。
另一个想说的就是原则,影片中重复的一句话就是在大局面前,保持做人的原则。影片中,每个人的原则一点点地突破原来的底线。原来人的底线都是可以动摇的,基准随着事情的改变参准线的改变而灵活地调整,甚至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时候。
看完后影片中的场景仍然刻在脑海中,真的无法不喜欢这部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