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视频,搞笑又让人心疼。视频中小女孩委屈地向爸妈哭述:“你说那道题很简单,你们都是学过的,对成年人来说当然简单。你不是教我自己要跟自己比,不跟别人比吗?你都那么大了,是成年人了,读过很多书,我只是一个大班的小孩。”
小姑娘寥寥几语说到很多孩子的心坎里。这一视频流量较大,不少家长议论纷纷,同样也引发了我这一新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
刚接手一年级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时,会疑惑,一个非常简单的知识点,学生接收起来却并不容易。
渐渐地我发现,有些孩子反应慢,接受能力相对薄弱,但未必是智力问题。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不同,有一类小孩记忆的速度慢,但不易遗忘;动作慢,但正确率较高。因此,有时并不是孩子慢,是成人急了。像等公交车,发车间隔时间不变,但人若急着办事,就会烦躁易怒。
对于反应和接受能力慢的孩子,我们无法通过人为强制扭转。孩子是幼小的、不成熟的,也正因如此,代表其能被进行塑造。教育者应该通过发挥教育力量来帮助孩子们成长进步,从而在不能改变之处也能有所作为。
教学生活中一句批评的话或一个横眉嫌弃的表情,在孩子小小的世界里不亚于平地惊雷。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多一些理解,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思考,放慢脚步,放平心态,这样也会减少师生心理资源的耗损。
人的行为依赖于人的心理资源,即心理能量,它主要用来支撑一个人产生或进行各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及外在行为。生活中无助感无处不在,学习时,学生多次被批评,难免会产生自我怀疑,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况。“人格的形成主要由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而成,当环境明显出现大量的消极特征后,教育如果没有及时加以引导的话,那么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就有可能会形成消极人格特点。”孩子性格的改善最重要,教师应该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今年再次教一年级,带着这样的认知,我不再像一个随时可能被引爆的炸药桶。全然接受孩子们懵懂无知的世界,明白每个孩子在学习上都有优劣方面,用包容且温和的方式有步骤地影响他们。当教师用爱和耐心对待学生时,班级也会弥漫起温馨的氛围,而非紧张兮兮。既然无助感可以习得,乐观也应如是,我们应该不断帮助学生变得乐观。乐观是一种典型的习得性技能,一旦掌握,可以使人获得美丽的性格和美丽人生。
当新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吃力,面临教学困境时,不应该只从学生身上找原因。一方面需要完善自我认知,人绝大部分痛苦都是由自身价值观带来的,并非他人。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寻求更优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能力差的老师才会想着把孩子硬拽到自己的世界里。好的老师能进入孩子的世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其理解能力,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授知识,将学生带出来。无需惶恐,更不能一味指责,老师的每一次认可,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当我们对孩子寄予积极的期望,孩子会更有信心,有自信才会有进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