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能带来什么?
年近不惑,一直在提醒自己做减法的我,对很多聚会敬谢不敏。我认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抓住不同的重点:实在是以我现在有限的时间、精力、能力、闲情逸致、金钱,用在日常计划内的事情,都紧紧张张,难得清闲,所以我认为现阶段的我没有办法,从容地面对打破生活普通状态的,一次又一次的“中断”。然而,在这个周末,我刚参加了一个大型聚会,19人,两天两夜。
聚会从过半,就从一个人开始的分离焦虑,蔓延到大家的依依不舍,浓情蜜意;到最后告别时,不管是女生还是男生,一个个不是在掉眼泪,就是在抹眼泪。微信群里的不舍、难离,汹涌澎湃。每个人,不管是外向的 还是内向的,都允许自己表达、释放出来自己的情感,包括脆弱
嗯,是的,这就是我刚刚参加完的一个聚会。
“聚会前综合症”
从最初的:参加,不参加?
到后来的:我以什么样的状态和心态去参加?
我用什么样的身份去参加?
最后的结果:
清晰而明确地选择和决定:参加
不设限、热情、投入、完全、真实、恣意地状态
收获到了:轻松、自在;我就是我;安在当下、享受当下;彼此看见、倾听、陪伴、温暖:情感的交融;有质量的谈话,有思想碰撞的火花,有深度的探索;被怼了,起冲突了,越界了,躲闪了,逃离了;一次次回归自己和当下,看清楚自己的需要;观点爆发,过度自我;恼怒、不愤,难过、委屈;“纠偏”回到正途…
“门外没有别人”。
当我决定了去参加聚会,我做好了哪些心理准备、自我调整、合理的期待…以及现场的当下感、意识流的动态感、提醒自己随时和自己保持连接——果然,准备充分是很值得的。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聚会,不是苍白的小别重逢。它包含了很多能够满足我需要,带给我营养、充实我记忆,滋养我心灵的种种。
“更多参与,收获更多”
我自己感受,包括去观察活动中的参与者,他们以各自的形式参与在其中,发挥着自己的主动作用——也因为这样的过程,他们收获了与其他人不同,更多更深的部分。这中间就很精微了,基本上“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敏感、脆弱,勇敢地暴露出来,我自己进行了一次“分离焦虑”的“脱敏”,而大家都在,起到了支持、疗愈、滋养的作用(我们这个集体有点不同,我们过去有足够的时间彼此融合,有凝聚力,有美好的回忆,彼此珍惜)。这就像我之前参加心理活动的疗愈环节:允许——接纳——学习/释放——放松,放下
昨天夜里睡不着,我想起在学校时,其他同学在遇到心理危机,比如失恋的时候,会找其他人倾诉,找不同的人,甚至很多的人,有持续10天、有一个多月的、有到最后把大家都惹烦了的——现在看来,这是一种主动地寻找帮助,遵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转移注意力重点,进行自我恢复的一个必然过程。
可惜啊,这个方法却不适用于我。当时的我既不能突破自己的桎梏,又没有办法打开自己 允许别人走近,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我需要专业的、有质量、有深度的陪伴和交流,还得让我信任和安心。这个要求相当高的,专业的人 我不信任ta,而我信任的人,缺乏专业度。所以实在没招,后来这小10年我自己去学习心理学等等,主旨在自我陪伴和疗愈;在我具备了知识基础和应用能力之后,尽我所能地去帮到其他的人。
“任何人/事/物,来到我们面前,不是来增加我们能量的,就是来损耗我们能量的”
然而,这人/事/物只是外在的一个引子,一个导火索,如果我们内部没有可燃物,没有被激发的点,那么也就不存在后面的各种情绪:或隐隐约约的不舒服,或非常清晰的桎梏,或明显的悲伤,委屈,愤怒…即便是对方越界了,我们也有平和、坦然、轻松地对待,怒目相视、愤而慨之、拂袖而去、割席断交、不共戴天…不同的对待方式和程度——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需求层次:由低向高 魔——灵 爱你们问卷:“聚会,能给我带来什么”
(不允许有网络链接,二维码等内容,只好删除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