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岬·阅椟】好书推荐《单身社会》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岬·阅椟】好书推荐《单身社会》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作者: yoki卢琪琪 | 来源:发表于2018-12-28 18:26 被阅读0次

    提起单身,它不仅成了一个社会趋势,更成了一个文化现象。当你听到单身狗这个网络词汇时,相信你会会心一笑。

    但这个看似自嘲的词汇背后,其实是一个日渐庞大的群体,他们有的乐于单身,有的被迫单身,他们坦然接受独居状态,享受恋爱状态,不急于结婚。根据有关数据统计,这个群体的人数目前在我国已经接近2亿。

    其实,不止是在中国,单身独居现象已经成为全球的普遍趋势。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单身社会》,说的就是这种社会趋势。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他对美国不同城市超过300名的独居者做了深入的访谈和研究,然后写成了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被《纽约客》、《纽约时报杂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进行了报道和转载。

    接下来,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了解单身社会的来龙去脉。

    全球范围内单身独居现象日益凸显,

    全新的单身社会正在崛起

    本书把家庭分为六种模式。

    第一种叫核心家庭,是指以婚姻为基础,父母和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常见的三口之家就是核心家庭模式。

    第二种叫多代复合式家庭,指超过两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比如四世同堂家庭。

    第三种是二人家庭模式,指的是无子女的夫妻家庭。

    第四种是同居模式,比如男女朋友婚前同居。

    第五种是单身独居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生活,包括单身、离异、分居、丧偶这些情况,也就是本书的研究对象;第六种是老人之家模式,比如养老院、养老机构等等。

    传统观念认为,独居是一种离群索居的小众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传统的核心家庭和多代复合式家庭模式,才是人类婚姻社会的完美样本。

    但是本书作者克里南伯格通过长达7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在今天的美国,独居家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核心家庭,正在成为最普遍的家庭形式。

    举个例子,仅仅在纽约,就有100万独居人口;在曼哈顿,一半以上的人口选择独居。

    选择独居的人们通常会长期保持独居状态达五年以上。而且,并不像我们预料的那样,独居是一种被动选择,只有鳏寡孤独的老人不得已才会独居。

    统计数据发现,在独居人群中,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占比超过了65%,他们成为了独居人群的真正主力,也把独居变成了一种主动行为。

    不止是美国,这种独居趋势正在世界各国涌现。

    在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德国、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些国家,超过一半以上的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而在中国、印度、巴西等传统家庭型国家,独居人数也在迅速增长。

    可以这么说,当今世界,独自生活的人数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正是这种史无前例的独居趋势,造就了一个单身社会的崛起。

    单身独居生活成为流行世相的五个原因

    单身独居生活的兴起,迅速演变为一种具有革新力量的社会现象,它改变了人们对婚姻家庭等传统亲密关系的理解,改变了人们看待自身成长与成年的方式,也改变了人类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

    那么,单身独居生活是怎么成为新的时代趋势呢?本书以美国为主要观察视角,总结出了五个原因。

    第一,现代社会对个人主义的崇拜,成为独居潮流的文化心理根基。

    自由主义是美国独特的文化象征。美国人一直认为,把个人放在社会的需求之前,是美式生活的伟大之处。

    本书举了一个例子,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用实验先驱的姿态,丢弃了一切俗世羁绊,在瓦尔登湖畔自己搭建了一间小木屋来居住。

    他在代表作散文集《瓦尔登湖》中写到,“我就像住在大草原上一样遗世独立的生活,我拥有属于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辰,一个属于我一个人的小小世界”。

    随着独立自由成为现代人最珍视的道德准则,梭罗本人也成了不愿受到束缚的现代人的精神图腾。

    书中指出,独居生活把人们从家庭、婚姻伴侣的需求和限制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可以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于自身,在适宜的时间,以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最关键的是,独居生活帮助了人们追寻神圣的现代价值,那就是个人的自由、对自身权力的掌控以及自我实现的能力。

    第二,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地位的提升,瓦解了依赖型的传统婚姻关系。

    书中指出了一组对比数据。在1950年,进入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美国女性比例只有三分之一,到1980年,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50%。

    随着女性受教育机会的增多和就业机会的平等,她们的经济力量和独立意识日渐增强,更加有权决定自己的家庭生活、性权益和生育选择权。

    女性不愿再成为丈夫和家庭的附庸,这直接导致了晚婚晚育,甚至分居和离婚的流行。

    目前,美国的离婚率超过了50%。女性对婚姻的看法也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书中指出,过去,婚姻相当于女性最糟糕岁月里的一份保障。然而现在,很多女性认为,她们在最好的年华里,并不需要丈夫的角色。

    就像离婚和分居的人们常常说的那样,与一个不对的人生活在一起,才是最寂寞的事。

    何况,在今天,单身独居完全不等于禁欲。很多年轻人会期待连续的约会,直到他们找到自己认为的浪漫真爱,而独居生活提供了与形形色色的人亲密共处的便利。

    第三,大规模的城市化,促成了单身独居社会的兴起。

    比起农村和乡镇,城市中有着更多的酒店、餐馆、酒吧、公寓住宅、社交俱乐部等娱乐场所,这些都满足着独居者的需求,也吸引着独居者外出社交,而不是独自躲在家里。

    而城市单身亚文化的形成,更凝聚了一群拥有共同价值观、自我认知以及生活方式的人们。

    由于摆脱了传统社会中家族、邻里、村落之间盘根错节的纠缠式关系,个体的趣味和癖好不再需要刻意被隐藏,相反,在城市中还能得到鼓励和滋长。

    所以说,城市提供了小村镇无法企及的自由,并因此成为单身独居者的安居乐园。

    第四,互联网使人们能轻松建立起来自全世界的社交连接。

    传统意义上的独居就是与世隔绝,音讯不通,但是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随时随地与不同领域的朋友轻松交流,这就刷新了独居的社交模式。

    书中指出,独居者往往是数字媒体工具的高度依赖者,他们常常上网到深夜,在网上保持着在线,自然也不会担心与外界缺乏联系。

    第五,人类寿命在大幅度延长,独居老人日益增多。

    书中引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威廉.福格尔的观点,“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人类预期寿命的增长是最卓越的成就。

    自1900年以来,人类预期寿命已经延长了30岁以上。

    “寿命延长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在今时今日的配偶或伴侣中,常常会有一个人比另一个人长寿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且长寿的通常是女性,她们会面临孤独终老的问题。

    书中列举了一组对比数据,在1950年,65岁以上的美国老人中,单身独居者只占十分之一;而在今天,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三分之一。

    美国政府估计,在未来二十年,独居老年人口更将形成一股浪潮。无独有偶,在亚非欧等国家,也出现老龄化和独居老年者占比增加的趋势。


    独居和结婚一样,是一种生活的可选项

    尽管现在流行单身独居生活,但单身独居者还是会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

    亲友们会为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担心,舆论也会从社会道德伦理层面,批评他们对社会、后代不负责任。

    但本书作者克里南伯格通过调查发现,独居和结婚,并没有孰好孰坏之分,它们都只是生活的一种可选项。

    我们都知道,婚姻理所当然地能带来经济上的好处,男女双方结婚或者同居,能够买得起更大的房子,更好的家具,能够共同分担水、电和网费等。如果有一方生病、失业,或者选择回学校念书,伴侣的薪水福利也能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婚姻有这么多显而易见的好处,可是,还有一些人会放弃婚姻,选择一个人生活,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失败婚姻或同居经历的人们。

    本书指出,当婚姻或者恋情不顺利时,人们会陷入孤寂。因为身边最亲近的人就是问题的源头,所以他们不能通过伴侣来寻求帮助。

    于是,在这种两性关系中,自己成了一座孤立的小岛,这是件令人感到非常孤单的事情。

    书里65岁的女教师海伦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但她并没有去寻找第三任丈夫,而是坦然选择了独居生活。

    海伦说:“婚姻太无聊了。我结婚的时候比任何其他时候都要过得惨。”“我们陷入爱情一次,婚姻却没有获得成功;第二次又陷入爱情,依然以失败告终。所以,一次两次你就有了经验,婚姻与真爱会拯救我们的神话就破灭了。”

    书中还有这样的例子,57岁的路易是一名律师,在15年前他经历了两段失败的婚姻生活后,就一直独自居住。

    而他一直津津乐道独居给他带来的自主权。他说“以前结婚后,我很少出门;但现在,我会经常去看电影,跟朋友们去中国饭馆吃饭,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我过得很充实。”

    一些经历失败婚姻后选择单身独居的女性,自称“乐单身者”。

    她们热爱单身,喜欢现在的生活,有亲密的朋友,活跃于社会活动,从事着自己理想中的职业。她们热爱独处——读书、写作、冥想,想要做一个不妥协的自己。

    她们这样为自己代言,“我并不需要另外一个人来令我变得完整,我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我爱男人、热爱浪漫、热衷于亲密的两性关系,但当我不再受限于婚姻时,一切反而变得更为美好。”

    当年华逝去时独自终老?

    也许社会应当为独居人群提供服务保障?

    无论是谁,无论多么富有,无论以何种方式生活在何处,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衰老和死亡。

    书中以美国社会为例,老年独居者玛丽安在79岁时,自己叫了救护车,住进了洛杉矶自家附近的一家医院。

    两周后,她心脏骤停,去世时身边没有任何一位亲友。

    医院的护工用尽各种方法,甚至在取得当地部门的许可下,到玛丽安家中去寻找家属线索,但是找不到她的任何联系人。

    玛丽安名下有房产,也有存款,但是没有人来继承这些遗物。后来,公共管理署把她安葬在当地的公墓。

    对于像玛丽安这样的弱势群体来说,独居有时候会导致一种危险的状态。

    这需要各种社会机构,包括来自家庭、市场和国家的,对他们提供支持和保障。

    书中举了一些城市的例子,它们在服务独居人群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借鉴。

    纽约市为老年人和独居者提供慷慨的公共服务,几乎每个社区都有老年中心,提供午餐并给独居老人免费配送,帮助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

    再比如,全球最大的独居人口城市斯德哥尔摩,很多住宅楼宇都改造成了适合单身人士居住的小户型住宅,而且里面配备了餐厅、图书室、洗衣房、托儿所等等。

    斯德哥尔摩市政府还有良好的福利来解决公民在独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女性独自生育一个孩子,她将得到雇主和国家共同支付的十六个月带薪育儿假。政府还提供了一流的儿童保育设施、公共医疗体系等。

    本书指出,独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应该为独居人群做好一定的服务和保障。

    但重要的是,当年华老去时,我们应该做好心理准备,坦然面对时间的到来,做好对生命的告别。


    结论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们对单身独居生活有了全新的理解。

    当代社会,挑战、竞争和诱惑并存,家庭关系变得脆弱,工作上的铁饭碗也未必可靠,最后每个人可能还是得依靠自己,并战胜自己。

    尤其对于工作生活节奏很快的现代人来说,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侵占了我们每天的24小时,各种信息干扰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失去一些自我,也会忽视独处的好处。

    独自生活也许并不是重塑自我的唯一途径,但是在这个高度互联、超级活跃、24小时无休的社会文化中,我们会发现,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并不会把我们带向寂寞和孤独。

    相反,独居给了我们时间和空间,来帮助我们学会与自己相处,学会承担一些挑战,一个人自得其乐地生活。

    独居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在社交上付出更多努力,建立强大的朋友与同事的社交网络,在独乐乐与众乐乐中建立信心、找到平衡点。

    对每一个个体而言,真正需要被解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生活令你更快乐?

    其实,是否独自居住并不重要,问题的核心是人们是否觉得孤单。

    不管我们是选择单身独居,还是选择传统的家庭归宿,我们都需要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以及面对独自生活的坚韧毅力,来迎接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挑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岬·阅椟】好书推荐《单身社会》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ye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