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得知我看哈耶克的作品之后,强力推荐我乔治点•奥威尔的《1984》。可以这么说,乌托邦描绘的社会有多么美好,1984就能向我们展示极权社会有多么罪恶。看这个作品时,总是能给我一种错觉,如果作者将后果描绘的稍微轻一点,避开社会的阴暗面,美化极权主义的平常面,我好像都能接受这一切,而这必然会成为极权主义份子的宣传册。正是由于作品将集极权主义的后果展示的相当罪恶,才令我慢慢看透极权主义的隐蔽性,但也令我产生一种幻觉,好像身边都是极权主义一般,从家庭到公司,从社会到国家。
每次看完作品都会去了解作者生平,总是在看到令人惊艳的作品之余,惊讶于是怎样的人生经历,才能孕育出如此轰动的作品。1903年出生于还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目睹殖民者的苦难,少年时被派到缅甸当警察,却又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30岁参加西班牙内战,被划入左派而流亡法国,经历过二战,在BBC进行反法西斯工作,1950年死于肺病,年仅47岁。他的经历与《活着》里的福贵相比毫不逊色。但是他的自传却被评为‘二十世纪五十本最令人愉悦的书之一”,这倒令我颇为诧异。
老舍先生乃人民艺术家,却也无法做到针砭时弊,他对《1984》做了如下评价:“最近一个英国人写了一本书,叫做《1958年的英国》,那一本小说是描写英国共产化了之后的情形的。照那位作家说,在未来一点自由都没有,即使你在家里写日记,政府都能用无线电给探查出来。一个人要反抗,给捉去弄死了。全书就是充满了这样的惊险幻想,充满了阴森过的谣言......”作为散文作家,先生是令人敬佩的;但其在文革中被逼无奈自沉于太平湖,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先生对政治认识的模糊。
我们中很多人对政治模糊,我们中很多人认不清极权主义,我们中很多人如1984中温斯顿一般受人管制。犯人之所以感到被囚禁,是因为我们能看得到牢笼。人们生活中感到被束缚,却无法看清牢笼外的老大哥,更多的是在牢笼内自我责备,自我否定。
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但和并不等于无知,只有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才有平等的和平。否则我们的每一次和平,都是由于我们的不争,懦弱换来的。等老大哥将牢笼缩小到1平米大小,老大哥实行如1984中所描述的那般专制,我们将无力反抗,至少在我们这一代是这样。
在《奥威尔散文集》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相当有限的范围内,即使实际收入不变,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在某些严格条件下依然可以提高。......比如,百万富翁不能让路只为自己点亮,而要他人摸黑。几乎所有文明国家的公民如今都享受着良好的道路、洁净的饮水、警察的保护、免费的图书馆,也许还有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
这些就是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社会进步的红利。但现阶段中等阶级收入陷阱,贵族后代的教育,都是普通大众无法企及的。我们能够得到的红利,也是富豪阶层生活必需。但对于贵族能够私有的服务,窥视权利、奢华教育,所以有更多人愿意去当公务员,有更多人不遗余力的拼教育,但若不对制度进行根本改变,我们的社会终将沦为198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