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教初三,最近接触到一些初三家长。家长们坐下来介绍孩子,一般都会批评孩子不够努力。家长们对孩子有很多期待,成绩要优秀,优秀要保持,不够优秀要努力。所谓的努力就是作业没做完不休息,累了要坚持,不能有看电视、小说、玩游戏等跟学习无关的爱好。
一旦发现孩子和他们的期待不同,“不努力”的大帽子就飞过去了。孩子无力反驳,家长指责得理直气壮。有的孩子不服气,家长还有第二顶帽子,叫“逆反”。
我长期教初三,说初三的孩子不努力真是冤枉了孩子们,准确地说是没有家长心中期待的那样努力。可是,家长要求的那个状态是他们大脑中构建的理想状态,他们自己没有去实行,不知道是难以做到的。
我这几年一直没有停止学习。所以我知道当我们学习到觉得困了累了,那是人体在提醒我们,要休息了,否则读不进去。
如果我们像家长们要求的那样“头悬梁,锥刺股”,继续坚持,我们就会发现大脑反馈处理信息能力降低,变得迟钝。
如果还不让休息,人体会有头疼胸疼等症状出现,俗称“生病”。生病也是潜意识对身体需要休息调整的提醒。
如果生病了,还带病坚持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就会有烦躁焦虑等心理问题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没有被看到,有些人就有放弃生命的想法了。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要考试了,还没办法不看电视不玩游戏不打球,就是不努力。这些家长不知道这是大脑的保护机制。大脑不同区域需要轮流工作,如果长时间使用一个位置,兴奋时间过长,会自动抑制,反应降低。做其他事情,能够让负责学习的这部分大脑得到休息。特别是体育锻炼,流汗排毒,提高体能,是对下一轮学习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的。
总而言之,我们做什么对自己有帮助,身体知道答案,孩子的潜意识知道答案,他会不自觉的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而不是父母这个第三者。
我们太强调努力,努力里面有很多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不科学,不值得提倡。就像我们初中历史教材中对“大跃进”和“公社化”的评价一样: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错误。
指责孩子不努力,就是家长和老师看不到真实的孩子,看不到孩子真实的水平,是教育的大跃进。总有一天,我们会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代价。
教育者是花匠,不是木匠。我们要尊重生命的力量,尊重生命的本能,给生命的成长一份支持和接纳,静待花开。
让孩子该吃吃,该睡睡吧,每个生命都希望长成最美的样子,是否努力他们自己比父母更有发言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