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淘宝出了一个新功能,取名叫“测测我的欲望值”,好奇点了一下,结果却令人咂舌——买下我所有收藏的宝贝,居然要将近21万。
我自诩并不十分追求物质,也不是非名牌不穿,非贵品不用,可就是平时这么点点滴滴的心动,积攒起来确是如此庞大的数字。是谁在告诉我们,这些东西好?这些东西需要买?值得买?应该买?
巧立名目的购物节,各大电商铺天盖地的广告却是从几个礼拜前就开始了,优惠预热、新品预览、打折预告,走到哪里都是打折促销的宣传。电梯、公交、电视、广播、报纸,生活的全部活动范围似乎都无法避免地被攻陷,如果不是因为过年快递放假,估计这样的全民买买买是终年无休的。
我不禁回忆,在电商之前,我是怎么买东西的?是不是有需求了才会上街买?是不是逛街看到了才会心动尝试?虽然不知道在别人身上是什么情况,但就我各人而言,逛街消费时似乎总是比网上下单更为谨慎,也更为理智。
为什么会这样?
方便。电商给予了我们太多的便利,不需要出行的劳顿,不需要拎着大包小包走走停停脚都走断,坐在家里,躺在沙发上,喝着饮料点点鼠标,东西就送到家里来了,甚至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姿态都改变了,金钱从原来的实物变成了手机短信里的一串数字,钱包里的钱还在,东西却已经拿在手上了,如此便利,何乐而不为呢?
而另一方面,改变我们的还有商家大剂量的广告猛料所灌输的消费观念,以及媒体同心协力宣扬的扭曲的女性价值观。“好女不过百”、“家庭幸福才是女性最大的价值体现”、“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媒体商家用外在的、物化的、附属性的标准对女性的价值进行定义,如果达不到这些标准怎么办呢?没关系,买了这个,你就可以拥有了,实现了,变成一个世人眼中的完美女人,贤惠太太,孝顺女儿,人生赢家。
这是消费主义吗?当年在传播学的书上看到这个词是,修饰的前缀还是上个世纪的美国,而现在,我却无比真切地感受到,这个词已经进入我们的社会,深入地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浮躁啊,欲望的泡沫之下,大家却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深深的焦虑和担忧。购物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快乐,物质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温暖,而买买买让我们体会到的控制自己生活的快感也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
极简主义(Minimalism)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从最初的艺术派系设计理念,到现在越来越多人将此作为生活理念并且坚持下去。当一种思想超过适度的范围,呈现出由精雕细琢向奇技淫巧转变的趋势后,必然会有另一种反对的思潮兴起、壮大、强盛。当然,消费促进经济发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消费主义也好,极简主义也罢,并没有孰优孰劣,孰高孰低的阶级之差。只要在适度的范围内,一切生活理念都值得被尊重,这是自由的意志,自由是进步的前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