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有准备好呢。」
这大抵是生活工作中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面对一个完全陌生,或是超出了我们预料的情境,很多人的第一直觉,总是退一步,仔细审视,并试图找出各种理由,来避免让自己进入这种情境之中。
因为陌生意味着全新的刺激,意味着不稳定,这对我们的大脑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于是,「还没准备好」成了我们很多人的救命稻草。
想一想,你有多少次用这个理由,拒绝了一个又一个的机会?
无论是一次事业转型,一次Presentation,一次演讲,一个全新的项目,一次合作,一个邀约……只要它超出了我们熟悉的领域,我们总会先唯唯诺诺,然后习惯性地后退一步,试图说服自己:
「这个太难了,我得准备好才能去行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61274/9fceca235969753d.png)
前些天,认识了一位57岁的知识女性,段老师,形象气质颇佳,底蕴深厚,有幸的是自己还和对方同在一个屋檐下住了两晚,近距离的接触让我对她的仰慕之情愈加深厚。
段老师自嘲说:能如她这样年近60还在坚持学习,坚持健身,坚持追求自我的女性少之又少,事实上的确是如此。
段老师的人生是一段充满故事性、挑战性、奋斗性和教育性的一生,每一次转变和调整,让我看到段老师在面对新事物新事件时非同寻常的表现。
面对未知,她几乎从来没有退缩,每一次都是勇往直前。
人生不可能如我们所愿,一一准备好才行动,其实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准备好,我们所以为的准备好很多时候还是会面临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境。
所以,我们要明白,生活中遇到的绝大多数事情,都不会事先告诉我们:
你好,某月某日我会来找你,在此之前你有多少天的时间,请务必做好如下准备:一、二、三、四……
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未知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到问题,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问题,你不知道遇到的问题你能不能解决——甚至,你不知道你所面对的,是一个问题,还是一个机遇。
真正有效的准备是什么?是立刻去采取行动。
从互联网公司的朋友那里得知这样一个讯息,在互联网公司做APP:
如果不确定一个产品是否可行——比如定位、功能、主打的利益点,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他们通常会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他们不是去开会,去集思广益,去反复论证和分析——这些做法除了浪费时间,一点用也没有——而是立刻开发出一个MVP(最小可行产品),先投入到一小部分目标人群,跑一下看看数据。符合期望,就继续做;不符合期望,就找出哪里不妥,修改,继续投入市场。
现实中,绝大多数问题,我们在开始前也是无法发现和预料的。只有当我们真正上手去做了,它们才会呈现出来。
比如,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上手了才发现很吃力;
比如,我们对任务的复杂度估计过低,上手了才发现需要的时间、精力太多;
比如,我们事先考虑了种种风险,上手了才发现各种意外,之前完全没考虑到。
……
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因为缺乏实战经验,没有真正体验过,也不知道整个流程、难点、关键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萌生退意,迟迟不敢行动,希望先做好万全准备,尽量减少发生意外的不确定性。
然而,在没有足够信息的条件下,我们又怎么知道会发生什么问题,需要做什么准备呢?
从段老师身上,我看到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迅速采取行动,先迈进去,试探一下,收集信息,发现难点、重点、关键点,再仔仔细细进行筹划和安排。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61274/2647a4d163f04bf9.jpeg)
如果我们对一个事情没有把握,一味沉溺于观察、想象、思考,这样只会浪费时间。
最好的方式,是尝试一下:在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基础上,了解它对于能力、经验、资源的要求,再权衡一下:我能不能做到?这值不值得去做?
如果确定要做,再根据之前收集到的信息,进一步作出规划。
小步试错,先定一个短期的计划,做完后,根据完成的实际情况,对下一个短期计划进行调整,让它变得更合理,然后再按照调整后的短期计划执行,循环往复,直到填满了我们的整个长期计划。
这才是真正有效和有可行性的短期和长期互相结合的计划。
换言之,指望一次思考就能解决问题,这是不可能的。只有不断地在行动中获得信息,获得反馈,再进行修正和调整,才能让计划真正得到落实和贯彻。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61274/30ce05de91f622d8.gif)
总结一下就是:分步思考,短期规划,快速行动,在行动中,收集反馈,进行试错。
永远不要等到一切都准备好才去采取行动,这样或许我们会失去原本属于我们的很多机会。
回头看看,你最后悔错失的一次机会是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