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

作者: 亁乾 | 来源:发表于2018-04-09 07:05 被阅读37次
    亲亲

    从《论语》里来看,亲亲的表现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是要照顾。父母养个孩子,吃尽辛苦,在过去的时代年老无所依靠,只能依靠子女,所以子女天然的就有回报父母的义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有了事情儿女要出力去做,父母年长了需要后辈服侍,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里仁》篇里记载: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还活着的时候,你就不要出游去太远的地方。而一定要去,你就要说明正常的理由,遵循一定的规矩,说明要去的地方。这既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思念,也是为了一旦有事可以及时知道,火速赶回。我过去在媒体上看到一个说法,说父母养子女,不能养太差的。太差的他好吃懒做,不但不能赡养父母,甚至不能自食其力,还要不停的回来啃老。但也不能养太好的,太好的去了国外工作,你一年两年都不容易见到,家里有了什么事也照顾不到。如果他在华尔街发财,那可能忙到三年五年都回不来一趟。

    这当然是带着开玩笑的性质,但也揭示了一部分事实。现在科技太发达了,一是跑的再远,飞机一两天也回来了。二是电话乃至视频方便天天联系了。但在以前,你一远游,送封信回来都要一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有时托人带的信,甚至可能带不到,你一去,就完全可能音信全无了。父母的挂念、焦虑,家里一旦有事的无依无靠,都是现在无法比拟,甚至难以想象的。所以孔子的话,当然很有道理。

    就是现在,我们不必,也不会那么绝对的不远游,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少远游,多回家陪陪父母,也是儿女应该常记在心的。前些年不是有《常回家看看》的歌嘛,也是这个意思。不要父母在时满不在乎,甚至种种的不耐烦,一旦老人不在了,你才补救无门,生发种种后悔。

    第二是要敬爱。说起不耐烦,老人有时太爱你、太关心你、太以你为中心,不免絮絮叨叨,不免啰嗦。你要忙了、累了、听多了,或者由于代沟关系,父母的话跟你已经不在一个频道上了,你最好不要摆脸色。孔子说,光赡养父母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有亲人那种发自内心的体贴与敬爱。《为政》篇里记载: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难的色,是脸色的色。这里的弟子,指家里的后辈。先生,指家里的长辈。曾,是表示反问的词。子夏请教怎样才能算孝,孔子回答:“难的是一直保持和颜悦色,有了事情后辈就出力去做,有好吃的就让长辈先生先吃,这就算得上是孝了吗?”你给了父母种种需要的物质,你也出了力气为父母做事,但你的脸色很难看,父母也是不可能从中感受到那份应有的亲情的。

    在回答了子夏之后,另一位学生子游又问,怎样才算是孝,孔子又强调了这一点。《为政》篇里记载: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说,今天所谓的孝子以为供养老人就是孝了。但是,“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八个字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小狗和小马也能在长大后为老狗、老马做些事,一种解释是狗和马也能帮老人做些事,还有别的解释,我们暂不管它。总而言之,孔子接下来说,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敬爱,那就跟狗和马为父母做的事、为老人做的事没有了区别,所以最重要的还是那份敬爱,还是那份亲情。

    三是还是要尽可能让老人顺心。《里仁》篇里记载: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你认为做的不对的地方,要适度地向他们劝谏,表达你的意见,但如果看到父母没有听从你的意思,你就依然要敬重他们,不要违逆他们的意志,因此而委屈,因此而忧苦,也不能心生怨恨。平民家庭因为利益关系,权贵家庭因为权利关系,争端从来都有,有的非常激烈。孔子见到这一点,要求子女要不违、无违,尽量尊崇老人的意志,当然在非常重要的问题上,子女不让老人犯糊涂也是应尽的责任,但在有的问题上则尽可能地不要让他们动怒,否则至少也有可能好心办了坏事。

    比如有的老人一生节俭惯了,过期食品舍不得扔掉,垃圾食品舍不得扔掉,你是好意,你当然要说服他们扔掉,但他们要是执意不扔,你就怒火中烧,大吵大闹,虽然是出自对他们健康的关爱,虽然是出自孝心,但你的方式方法不好,老人长期吃过期食品、垃圾食品绝对有害,但偶尔他要坚持,可能一下也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而你一激动之下,把他们的东西扔个干净,还要出言不逊,老人一生气,血压飙上去了,心脏出问题了,那就可能要比吃点过期食品、垃圾食品,后果严重多了。所以,孔子的话乍一看也不太正确,就看我们怎么去体会了。

    在我看来,孔子以及他的继承人孟子提倡的孝道,都还是比较正常的。比如孟子说,有五种不孝的表现是有教养的人应该避免的。一是因为懒惰,不务正业,以至于不能赡养父母,这是一不孝;二是因为游手好闲,只顾自己吃喝玩乐,以至于不能赡养父母,这是二不孝;三是过分看重钱财,知道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呵护有加,但对父母则非常吝啬,连必要的开支都一抠再抠,这是三不孝。

    四是放纵自己的欲望,或因贪婪,或因好色,乃至于因为吸毒而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就让父母蒙受了耻辱,这是四不孝,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位从农村出来成了高级干部的贪官被抓,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流着泪说:“我当初就叫他不要去做官。”让生你养你的老人,晚年这样痛不欲生,这确确实实是极大的不孝了;五是逞一时之勇,热血一沸腾,去打架斗殴,甚至动刀子,被人伤了是对父母的危害,伤了别人,无论需要赔偿还是需要坐牢,也是对父母的伤害,这是五不孝。我想,孟子这几条对不孝的批评,放到今天来看,也都还是适用的。

    而在孔子、孟子的时代,提倡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是伦理规范的问题,还是政治守则的问题,因为在家是孝子,在外是忠诚。所以,孝道的提倡,在后来越演越烈,演变成了在家对父亲绝对的服从,在外对君主绝对的服从,演变成了天下没有不是的国君,没有不是的父母,演变出了二十四孝故事里某些为了沽名钓誉而变态的行为,那就走到了它的反面。所以,五四时期的前辈要反孝道,那不单纯是反孝道,而是跟他们提倡的思想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今天既要充分继承传统孝道中好的一面,又要警惕不要让孝道走向它的反面。

    而在《论语》里,孔子还就孝道提出了一个具体的事例,这个事例在后世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我们下次再讲。

    (摘自复旦傅杰老师论语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hb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