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理我”来自当事人内心的“空缺”。这个空缺是隐而未显的,却有强大的动机力量。它控制当事人的行为,而被控制的人却对它知之甚少……
![](https://img.haomeiwen.com/i5030743/cffadb1c52697c5b.jpg)
生命有需求,行为有动机。
生命需求大概可分为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精神需求,行为动机往往在于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基本需求得到适当的满足,是生命健康成长的条件;基本需求遭到过度的忽略或剥夺,是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源。
直面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考察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生命基本需求受到严重忽略与剥夺,就会在其内心形成一个很深的需求空缺,从而使得当事人在无意识间选择不适当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由此产生的结果往往是无效的,甚至损害性的。
需求空缺具有强烈的动机作用,不管现实环境如何,不管当事人的自身条件如何,它都会一味要求得到满足,每时每刻都在呼喊:给我!给我嘛!
但是,这个空缺如同一个深渊,它如此之深,不管把多少东西填进它的饕餮大口,也无法满足它的欲求。此所谓欲壑难平。
有一位女性求助者,她的最大困扰是担心别人不理她,以至于每天生活在紧张不安里,一进入人际环境,就会感到被人冷落。在办公室,两个同事说话,她觉得自己被晾在一边,内心非常渴望她们“理我”,因为得不到满足,心里就生出许多怨忿。在家庭生活里,她每时每刻盯着丈夫、粘着丈夫,简直要寸步不离;到了外面,她不能容忍丈夫跟别人说话,要求他永远“理我”,只要“理我”,不理任何人才好。与此同时,这种渴望又给她造成了极深的良心谴责和理情冲突:当事人知道这样做太过分,心里不情愿,却又控制不住这样做。对此,她感到莫名其妙。
在面谈室里与她一起探索后发现,当事人自幼生活在一个“冷漠而自私”的家庭环境里,她渴望得到关爱,但母亲给她的总是辱骂和掴脸;她需要家人支持,但遭遇的却是父亲与哥哥们的冷落与责怪。在当事人的内心里,有一个永远的灰姑娘,是由无数次的剥夺塑造成的自我形象。这个灰姑娘,呆在阴暗的角落。虽然她像别人一样长大了,内心却存留着一个空缺。她带着这个自己意识不到的空缺走到现在,或者说,时至今日,她依然驻留在那个空缺周围,无法让自己从那个没有得到满足的地方走开,坚决不肯长大。时过境迁,幼年时期被剥夺的,她向周围的人寻求补偿。她要从自己的生活环境索求一切条件,要让灰姑娘变成公主。她怕受人冷落,渴望被人关注,以至于忽略掉自己的其他需求,放弃了自己的许多权利,只要得到一样东西——“理我”。
这个“理我”来自当事人内心的“空缺”。这个空缺是隐而未显的,却有强大的动机力量。它控制当事人的行为,而被控制的人却对它知之甚少。它只求满足,不顾一切,仿佛一枝从隐藏的角落射出的箭,在黑暗的夜空飞驰,径直射向自己的目标。
在本文当事人那里,这枝空缺之箭射向的唯一目标就是“理我”,为此,当事人在意识的暗室里不惜代价的重复着一些行为,看不到这会给生命造成多大损害,给生活带来多少破坏,她只要追求满足。这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它背后的驱动力就是无意识的恐惧或不安全感,现实表现是,她非常害怕别人“不理”,因而十分渴望别人“理我”。那些曾被压抑的需求,在潜意识里储存着,变得如此强烈,虽然时过境迁,依然在现实中反复要求:“理我!”但是,不管在生活环境中她得到了多少“理我”,依然不会满足,她会在任何一个没有“理我”的空间要求更多的“理我”,即使她成了现实中的公主,也不能满足内心里那个灰姑娘的要求。这种补偿行为不能填充内在的需求空缺,反而使人在追求补偿的过程中陷入病中。
人的行为受内心空缺的控制,这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普遍发生的事实。举例来说,在中国社会里产生了许多贪官,从很多报道来看,贪官在接受审判的时候,表现为非常后悔,反省自己的行为时,觉得相当惶惑,简直不知道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自己有地位,有钱,拥有一切现实条件的保障,为什么还不满足?还要不停贪下去?对于这样的反省或忏悔,许多人可能以为是装腔作势,或有意为自己开脱,以求减轻刑罚。但也有这种可能:他们真的不明白。
如果深入到心理层面,很可能他们内部存在一个需求空缺(这是由怎样的经验造成,则要具体而论),这个空缺如同饕餮大口,不管现实中拥有多少,永远不得餍足。受到这个空缺的控制,他们的行为变成了一系列的“我要”——有一百万,贪求一千万,有一干万,贪求一亿,一亿还不够,还要贪下去,直到把自己送上审判台。
对于本文当事人来说,拥有一百万个“理我”,是不够的,一千万个“理我”,也是不够的,一亿个“理我”,依然不够。如果她周围的人一味去满足她的“我要”,这只会为她发展强迫行为提供便利,并不利于她的成长。
空缺与补偿模式说明,人要了解自己,特别要了解自己行为的动机,不然的话,我们的行为就成了无意识的、盲目的,就处于“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低觉知状态。人生活在不同的觉知层面,最高境界便是对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动机的觉知。
心理咨询与治疗需要一个过程,进入当事人的经验,跟她一起经历探索,领悟自己的生命经验与潜意识的关系,内在空缺与现实行为的关系,最终把自己从潜意识的囚牢里释放出来,成为自由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