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部影片,熔炉。
哽咽在喉间的苦涩,很难受。
从头到尾,都是深深的无力感,刺痛了我的内心。
为什么恶人一直在作恶,善良的人却得不到正义。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可以说,从未看过如此真实、无力,风格如此克制隐忍的电影。
大多数的片子,到最后都会有个或悲或喜的结局性的结尾。
然而这部《熔炉》的最后,
正义未能得到伸张,抗争的道路前途茫茫。
那些曾被侵犯的孩子们说了一句,
“我们明白了,我们也和其他人一样,有人来珍惜。”如此心酸得不禁落泪的一句话,微微地刺痛着心头,只有一种无声的悲悯和无奈。
电影完结,无尽的愤怒、无奈、唏嘘、悲伤各种情感交杂萦绕在心头,如同“雾津”的浓雾一般,更是层层叠叠的无力感,许久都未能散去。
片中用了大篇幅来描绘庭审的过程,让被侵犯的孩子们重新回忆起不堪的凌辱记忆,而他们被害的残忍经过,被导演用全盘真实的镜头角度展现给观众。不同于其他类似的片子选择用几个镜头或者画外音一笔带过,大量的镜头特写让压抑的经过变得残酷而又毛骨悚然。
然而,被告人聘请的具有“前官礼遇”的律师,出庭做假证的校工和医生,面对他们荒谬离谱的谎言和毫无说服力的辩护词,这些出庭的受害人,和听证席上坐着的聋哑人却只有“呜呜呀呀”的喊声和默默的流泪来表达愤怒和委屈,与隔壁的施害者的狂妄造成反差。
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敌不过权钱交易。
人情礼遇的高墙,挡住你所有的反抗。逍遥法外的依旧逍遥,被伤害的人还需要慢慢平复。无力无奈又缠绕上心头。
特权阶级的民主践踏过良知,瓦解成兰花盆里的碎石,倾覆在地,不堪一击。
但这部电影令人欣慰的是,它真的改写了现实中的结局。影片的原版,是2005年光州仁和聋哑学校虐待和性侵害残障学生一案。当年被告人并未受到实质性的处罚,仍继续在学校内任职。在2011年电影《熔炉》被搬上荧幕后,民众渴望重新裁定此案的舆论和呼声都很高。最后,光州警方再次着手调查此案,涉案人员被重新提起公诉,与此同时,韩国韩国国会出台和修订了一系列保护未成年人法案,尤以《性暴力犯罪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为重,这部法案又被叫做《熔炉法》。
可以说是一部电影影响了一个国家。
同样是性侵儿童的真实事件,在韩国的《熔炉》就远比美国的《聚焦》艰辛。起码在《聚焦》里,主人公们把罪恶从看似平静的湖面掀起,只如平地一声惊雷。而《熔炉》里,在金钱和人情关系面前,法律成了他们逃脱罪罚的工具。
在中国,类似的事件也还在不断的发生——某三色幼儿园事件,豫章书院事件,不停的发酵激发起人们对此类案件的极大关注。
可不知道中国电影人什么时候敢拍这样的题材?我们的制度什么时候能更加放开鼓励多角度的文艺制作?我们又几时才敢为正义而真正发声?
当所有个体的思考都陷入静寂无声,忘却批判与反抗,那才是真正的绝望和社会的倒退。
不过,在2018年3月12日,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王胜明表示,建议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国家有行动了,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即使眼睁睁看着那么多不公平的事件在身边发生,自己的努力也无济于事,但我们终也要怀着希望。
因为开辟前方的道路,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有这么一群人来执着、来坚持这条艰难的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