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190页,读到83页,了解了非暴力沟通四大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01 观察
在这个要素中,区分观察和评论很重要,注意不能将评论混入观察中。
反思自己的日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对他人下评论。说这个能力差,说那个懒散。人家话还没说完,就打断人家:“你老是这么粗心……”
记住:带评论的对话,人们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就算是中性、正面的评论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02 感受
区分感受和想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高兴、兴奋、欣慰、灰心、紧张、内疚……需要掌握丰富的词汇,需要用心学习,这也促使我们细心捕捉自己的情绪,体会自己的内心。
03 需要
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表达自己的需要、愿望。
我们无法对他人的意愿负责,不需要做“情感的奴隶”,但也不能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不能做一个“面目可憎”的自私自利者。
04 请求
提出具体的请求,他人就比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深有感触。
在医疗急救程序中也是这么要求的。心跳骤停心肺复苏中假如需要请人协助,指南中要求明确指派任务,如:xxx或那个穿红衣服戴眼镜的女士请你打120。
有回编印资料手册,我收到各部门做的流程报告字体大小、格式、排版不一,给资料汇总整合增加不少工作量,就是因为布置任务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05 反思
“谦和、低调、内敛、含蓄"的中国文化价值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的感受和需求。我们往往有强烈的感受却忽视对自己感受的体会,更不会去表达它们。
而在与自己家人相处中,沟通却往往更简单粗暴,即将最差的情绪留给了家人。
此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做母亲,教女无方,女儿有许多坏毛病。
其一,磨叽,误点。春节参团到越南旅游,第四晚,又磨蹭成为最后下车的,我们远远跟着其他人的身影到饭店去。
拐弯再拐弯后,发现跟随目标不见了。瞬间,我压抑几天的不满终于爆发了,一段训斥,“你老是这么磨蹭,老是迟到,老是……,你就不能改改吗……”。
面对与团队失散的现实,她虽没反驳,但满脸不悦。
回想起来,我如果这么说,“这几天的集体活动我们迟到2次,没迟到但最后一个到3次(观察),每次我都很不安、着急、羞愧(感受),因为我不想让大家认为我们是没有集体意识、组织纪律性的人,不想让团队等待我们(需求)。现在开始,我们每次行动早点开始,把团队限止时间往前调5分钟,保证不成为阵尾的人,可以不(请求)?”
如此这般,她的感受会不会好一些,旅途愉悦指数也不会受影响不,不会伤及到以后请她带我去国外自由行的意愿吧?
其二,没有养成她整洁的习惯。每次假期回家,满桌狼藉,衣服袜子乱丢乱放。每次,我都会怒吼几回:“到处乱丢,家里被你丢得乱七八糟的,你一个女孩子就没点整洁的概念吗(评论、指责)?赶快理整齐(命令)!”
每次,我吼我的,她乱她的,一直都没能收到什么效果。仰仗我近年修得的情绪稳定术没让自己血压飙升以及她嬉皮笑脸的应对法宝,总算母女关系的主基调还是和谐的。
以洗涑台为例,下次,我可以心平气和地这么说:“你看看,洗漱台四分之三的台面摊着你的瓶瓶罐罐,有竖着的,有倒着的;还有四根用过的棉签,两张用过的面巾纸,一个没盖回的瓶盖,电吹风也没归位(观察)。看到这种场面,我心里堵得慌,又不能闭着眼睛不看到(感受)。我希望家里的环境整洁一些,我心情愉悦一些(需求)。现在我们一起整理一下,以后你的洗涑化妆用品找几个小盒子放整齐,用过的东西随手丢垃圾桶,台面留二分之一以上的空余面积,从这点开始养成好习惯,行不(具体的请求)?”
这样子说话不知道她会不会认真考虑我的感受,收到她积极的回应(偷笑中)?可以试试哦。
但,谨记,这是请求,我不能抱有“她必须照我说的去做,她应该整理干净”的想法,我的请求没有满足时,不能去指责她;还有,非暴力沟通,不能期待一次就收到效果!!!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和我们,而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