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已读完,阅读时间大约为55分钟。
因为系统及网络故障,被迫拖更。之前水了好几天了,所以这一篇就以最详细的内容概括一下乾隆皇帝。
所谓“荷包”就是乾隆个人的私房钱,准确来说是以内务府为主体的皇室财政,与国家的互补财政分割开来。至于为什么这么设立,本书没有提及,需要在以后去翻阅更详细的资料。
对于历史学研究来说,乾隆一朝的资料档案是最齐全的,数字按一两算,精确到了每个月,即使经历了民国的大动荡,不少资料遗失。因此,可以以更多维度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理解乾隆这六十年的各项政策。不过本书绝大部分内容是各种明目的数字统计,比较枯燥,这也是我花费了这么长时间阅读的原因,可我还是感觉吸收效果不好。
不得不说,乾隆时期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最重要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达,为什么这么说?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颁布圣谕“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个“赋”指的是田赋,农民种地所要交的税款。一是他感到人口越来越多,要按照人口税去收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二是经历了明清两代,皇帝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一旦上来的是一个无能之辈,就会重蹈明朝的覆辙,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措施进行约束。于是他通过限制财政收入,采取“量入为出”的模式,使中央的欲望不至于过度膨胀,到了雍正时期,将人丁税平均分摊到每亩土地当中进行征收,也就是著名的“摊丁入亩”。从这个时候开始,清朝的土地税长期维持在一个定数,几乎没有变化,这也是乾隆时期盛世的最主要原因。
内务府的收入,大致分为官庄收入、借贷业务、关卡收税还有盐税,这个来源与户部多少有些重合。所以,网上说内务府种过地养过猪,这一点不假,可以说商品流动的越频繁,内务府的收入就越多。可是在这几大类的下边,是细如牛毛的各种明目,非常的不好管理,很容易滋生贪污腐败。虽然乾隆本人这六十年杀的官员数量是明清之最,仅次于朱元璋,但贪腐之风根本刹不住。到了嘉庆时期,虽然一上来就惩办了大贪官和珅,但查抄所得填不满这个无底洞,道光时期甚至出现了一个鸡蛋几十两银子的荒唐事。同时,无论是内务府还是户部,收税的方式是征银,到了乾隆后期,世界的白银流通量锐减,中国白银外流加剧,这就等于变相加剧了老百姓的负担。
关于内务府的支出,作者重点讲了对喇嘛庙,从北京到承德到其他州县,从寺庙修建到僧侣的日常用度,除了财政的支出,还有皇亲贵族的供奉。实际上不光是寺庙,乾隆二十年开始平定的准格尔叛乱,也是从内务府出的钱。有人说乾隆是“盖章狂魔”,其实他也是“盖庙狂魔”,皇太后过生日的时候,皇帝就盖了数座寺庙作为寿礼。反倒是老太太还不太高兴,给皇帝数落了一顿,说他劳民伤财。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乾隆皇帝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败家子”,但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首先,乾隆皇帝在北京盖庙不仅仅是给老太太过生日,而是要通过藏传佛教控制蒙藏地区。这里面需要提一下为啥蒙古人也信奉了喇嘛教?从元朝开始,忽必烈尊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引入藏传佛教,元朝灭亡之后,喇嘛教随统治者进入到了蒙古草原,可能存在教派不同,但这并不重要。乾隆皇帝的意图是,要以北京承德为中心,打造出一个大的宗教圈子,吸引蒙藏地区前来朝圣,在尊崇佛教的同时,也打压了蒙藏地区的社会经济。如果不明白,可以参照雍正初期的罗卜藏丹津叛乱。
当然到了今天对于蒙古西藏地区就用不着盖庙了,因为“基建狂魔”的身份,我们能够建设出连接边疆地区的交通线,能更好的实现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保证当地居民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只不过这个投入是肯定比盖几座庙要大的多的。
读到这里我们应该对乾隆皇帝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了,我们可以说乾隆好大喜功,挥霍无度。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没有乾隆,就没有今天的新疆和西藏,这没有任何的夸张成分。
到这里其实已经写了一千五百多字了,但还有很多内容没有来得及说,我们就要转入下一个话题的讨论——《负动产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