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有一个胡思乱想的毛病,大学期间,钦慕同班女同学,脑中不停的推演追妹子的各种场景和过程。比如,在图书馆制造偶遇,拿一本最近她在看的书,然后搭讪:“哎呦,同学你也正在读这本书啊”,突击阅读那本书,掌握书中精髓,然后说出自己的高见。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图书馆偶遇了,妹子看了我一眼,我就羞涩了。后来,脑中不停推演各类偶遇场景,推演的故事并未发生,和同班妹子的唯一对话竟然是毕业散伙饭之后:
“同学,可以合影么?”
“嗯,可以啊”。
胡思乱想带来的只有遗憾,焦虑和失眠。
多年以后,我读了《哈佛幸福课》,里面有一句:“你所想的90%都不会发生”,如梦初醒,以至于书中其他内容均已忘记,唯有这句话铭刻在心。
只要是蓝图都会很完美,只要是上手做,一开始都很烂。人的心理特别容易逃避现实,特别是开局一团糟的情况,但是烂摊子还得自个儿收拾。
就拿我一开始跑步来说吧,四年前,我有80公斤,我觉得我只要锻炼就可以瘦到60公斤,显然四年前的我想的过于简单。
着手做,一开始很惨淡。花了400块买了一双李宁阿甘鞋,开始了跑步,我跑的是河滨公园硬地面,拖着80公斤的身躯,瞎跑跑出了第一个3公里,气喘吁吁,汗流如雨。两个膝盖难受的厉害,小腿肌肉拉伤严重,走路一拐一拐的。
如果我还沉迷于胡思乱想的话,我至今也只能是个80公斤的肥宅。不接受事实,人不会清醒,更不会把注意力放在做事上。接受事实,本质上就是抵抗自己的懦弱。
当时的跑步运动远没有现在火热,只能通过百度搜索零星的知识,接受翻译书的跑步知识,一点一点的知行合一,进步缓慢的让人绝望。于是,我又开始反思,还是那个脑中完美主义思维没有根除。跑步的流派众多,最终只有一种适合自己。最后看了几期孙英杰的视频,备战汉马,才彻底皈依太极跑的流派。跑步的目的从始至终都是强身健体,而不是去搞竞技运动,当个玩票儿也很不错了。
接受了多年书本教育,书本里大部分内容教你这个事情应该怎么样,却不讲如果不是这样怎么办。书本知识只能应付考试,而所谓的提高素质,只能依靠经验,依靠不断的试错来找到方法。说白了,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崇拜文字,必然被文本碾压,俗话说“书本害死人”。
掌握一种技能,书本的作用实际没有那么大,更多的是积累经验,并把这种经验内化。
而这将消耗巨大的时间和精力,那我还是不胡思乱想为好,凡是着手做才是最重要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