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年10月份精進書單

2018年10月份精進書單

作者: 馮啓航 | 来源:发表于2018-10-12 19:33 被阅读99次

    1.《陆春玲艺术生涯九十周年纪念》

    “一支小小的竹笛,用乐队来伴奏,发出魔术般的音响,忽而幽雅,忽而轻快,忽而爆发,忽而流畅;有时它又构成了声音的图画,宛如一阵古老诗意的风,刮进了剧场的大厅,抓住了每位听众的心灵。”

      这是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在西德访问演出时,“西德报”对他演奏艺术的评价。自1954年以来,陆春龄曾在东南亚、东欧,西欧等20余个国家作过出色的访问演出。不论在新德里、雅加达还是在索非亚、布加勒斯特,不论在巴黎、维也纳还是在布鲁塞尔、布拉格,都曾受到类似的赞誉。不少艺术观点不同的音乐鉴赏家都为他华丽多彩的笛声所折服,誉称他为“魔笛”、“神笛”。  陆春龄是如何成为一位饮誉国内外的著名笛子演奏家的?本文试图从十个不同的视角来展示陆春龄50年艺术生涯。  (一)从小受民间音乐熏陶、对音乐产生强烈兴趣是陆春龄走上艺术之路的开端  1921年,陆春龄出生于一个穷苦工人的家庭里。在他家周围,居住的都是三轮车工人、作坊工人,小贩和贫民。每天傍晚,他们劳累了一天以后,总有人吹箫弄笛,演奏《欢乐歌》《老三六》等江南丝竹,或者是《妆台秋思》《鹧鸪飞》等民间乐曲。这些乐曲,有的表达明快秀丽的江南情韵,有的表达喜、怒、哀、乐的人物思绪。陆春龄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到了丰富的民间音乐的熏陶,他每天盼望着傍晚的来临,他迷上了音乐。在他10岁那年,有一个邻居,送给他一文竹笛,做了他的启蒙老师。从此,他废寝忘食地学吹笛子,家里吹,街上吹,走到哪里都把笛子拢在土布大褂的衣袖里。笛子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陆春龄从小迷上音乐,是其日后成为艺术家的先决条件,而这恰恰也是古今重外无数艺术人才形成的先决条件。莫扎特从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柏辽自幼酷爱音乐, 肖邦从小喜爱波兰民间音乐。聂耳自幼喜爱乐器,郑律成自幼爱唱歌,瞎子阿炳自幼学习民族乐器……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文学、美术、戏剧、电影、舞蹈等艺术领域里也是如此,几乎所有的艺术人才也都是从小就表现出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和具有艺术才能的。  (二)曲折困苦的人生使陆春龄从小就形成表达内心情感的要求,为以后的创作、演奏奠定了基础  由于家境困苦,他不得不过早地走向生活。他帮助父亲干活,做过车工,蹬过三轮车,打过短工,在马路上敲过石子;他挨过冻,受过饥。他从小就领略了人间的辛苦,经历了其同龄人无法想像的生活。愁和怨,不平与希望,发不尽的感慨,诉不完的激愤,都只有用竹笛抒发出来。  用笛声来表达内心情感,对陆春龄以后的创作、演奏十分重要。1949午,陆春龄以欢乐的心情,迎来了上海的解放,为了表达内心的激动和赞美,陆春用竹笛演奏了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空山鸟语》,并开始酝酿要创作自己的笛子独奏曲了。1957年 创作了他的第一首乐曲——《今昔》。用他自己的切身经历来诉说旧社会的苦难,赞美新社会的幸福。陆春龄说《今昔》是他内心几十年要说的话  (三)新中国的成立、党的培养是陆春龄艺术成功的关键。  上海解放后,在党的支持下、他经常到机关、学校、部队中演出。在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中,他为捐献飞机大炮进行了义演,做出了很大成绩。党很快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1952年,他从一个蹬三轮车的工人转为上海民族乐队的一员。埋藏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走进了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行列。在党的培养下,他的艺术修养和演奏技艺突飞猛进。他的政治觉悟也不断提高。1958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走遍了全国各地,走遍了世界几十个国家。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对新生活的赞美,都凝聚在笛声中。  假如,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如今陆春龄可能仍像他父辈那样在人生的道路上倍受煎熬。假如不是党的培养,现在陆春龄或许只是一个活跃在业余文艺舞台的积趿分子,而很难成为名闻寰球的杰出演奏家。陆春龄是幸运的。相比,瞎子阿炳在留下他的不朽之作——《二泉映月》后,便带着旧社会悲惨遭遇的创痕离开了人世。社会的变革,党的培养,对陆春龄的艺术生涯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了。可以说,没有这个因素,陆春龄就不可能成为今日的陆春龄。  (四)精益求精与从民间吸取“营养”是陆春龄艺术发展的基本道路  陆春龄走上专业演奏的道路后,一方面从事繁忙的演出,一方面开动脑筋、苦练基本功。他经常对着镜子练习,检查各种技法。如“风门”的控制,“口劲”的变化,各种不问音色的对比效果,对每个细节都不放松。有一次,他发现吹奏《小放牛》中的颤音,手指还达不到他理想中的均匀和快速。他便一面观察别人的演奏,一面抽空作颤音的手指练习。经过反复琢磨对照,终于找到了原因 (传统执笛方法影响了手指活动),改进了执笛的方法;又从弹簧颤动的启发中,悟出了手指必须 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要有力度又要放松的道理。通过从慢到快进行训练,终于练就了手指快速颤动的绝招。  他在国内巡回演出时,还四处寻师访友。如在安徽演出时,访求了著名民间笛子演奏家尹明山,邀请他来上海民族乐团执教。著名的笛曲《百鸟音》便是尹明山传于上海民族乐团的保留节目。陆春龄在江南丝竹的风格基础上还吸取了北方的演奏风格与技法,在运气、运舌、运指上集南北之长,成为我国笛子乐坛上的一代宗师,被尊为笛王。  长期的刻苦磨练,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使陆春龄的演奏,音色饱满甜美,指法流畅华丽,吐音清晰如珠落玉盘,泛音飘洒如清泉潺湲。音量控制上,强而不噪,弱而不涩。刚柔相济,炉火纯清。尤其是他的轻音演奏,如一缕清烟,袅袅婷婷,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令听者赞叹不已。  (五)不断的创作实践与长期的演奏实践是陆春龄登上艺术殿堂的决定因素  如果说党的培养和从小具备的音乐天赋使他能不断沿着艺术道路发展的话,那么陆春龄丰富的创作实践与演奏实践则是他取得成功的决定 因素。从1957年他第一次创作《今昔》获得各方面的赞誉后,火热的生活使陆春龄克服了种种困难,不但用演奏而且用作品来讴歌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1959年,当祖国处于自然灾害之际,陆春龄被广大人民不屈不挠、誓把灾神赶走、 以优异成绩向党报喜的动人事迹所感动,创作了《喜报》这样一首振奋人心的笛曲。1960年,在蓬勃兴起的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的热潮中,陆春龄创作了《闯将令》来歌颂各条战线上的英雄。1961年,陆春龄从北欧演出回来,飞机低低掠过内蒙古大草原。看到如诗如画的塞外风光,他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创作了大型协奏曲《奔驰在草原》上。从此,使中国民族器乐曲从单主题的变奏曲体向结构更复杂、气势更宏大的协奏曲发展。继《奔驰在草原上》后民族音乐的百花园陆续开放了二胡协奏曲、琵琶协奏曲、扬琴协奏曲等鲜艳的艺术之花。《奔驰在草原上》给中国民族器乐的创作、发展,无疑是树立了一块跨世代的里程碑。1962年,他在农村生活劳动,广大农民在生产第一线的豪迈气概和对美好前景的向往,促使他创作了《江南春》这样一首充满时代气息而又诗情画意的不朽作品。1965年,在东海前哨体验生活,创作了《民兵逞英豪》。在建设工地上他创作了《工地一课》。在江南水乡创作了《水乡新貌》。下部队时创作了《练兵场上》。在列车上创作了《列车飞奔传喜讯》。在煤矿创作了《矿山捷报》。在湖南考察创作了《韶山银河》。总理逝世后,陆春龄含着热泪创作了《玉笛声声念总理》。伟大领袖毛泽东逝世时,他悲痛欲绝,用心血谱写了《怀念毛主席,恩情唱不完》的笛曲……。他紧跟历史的步伐,时时刻刻与党和人民一起呼吸,心在一起跳动。

     陆春龄不但创作了大量反映祖国各条战线新面貌的作品,而且根据周总理的授意,改编创作了许多新颖朴实的外国笛曲,为增进世界人民的友好团结,作出了贡献。如他根据瑞典民间乐曲改编了反映人民还了生活的《三个姑娘在歌舞》,根据印度民间乐曲改编了描写渔夫晚归时的优美意境的《渔夫曲》,改编了印尼的《踏竹舞曲》,改编了罗马尼亚的《乔治参军》,改编了挪威的《保尔的木鸡》。还创作了歌颂世界人友谊长存的《友谊赞歌》等。  据不完全统计,陆春龄在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共创作改编古今中外笛子曲100余首。在谈到他的创作经历时,陆春龄激动的说:在党的培养下,火热的生活,使我产生了强大的创作激情。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创作激情,尽管掌握再多再好的写作技巧,也是写不出好的作品来的。  陆春龄的演奏实践是与他的创作实践紧密相联的。丰富新颖的作品,使陆春龄的演奏技术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飞速的发展了。他活跃在舞台、电视、电影里,活跃在广大的劳动人民中间。可以说,只要提起笛子,人们就会联想起陆春龄。在人们心中陆春龄就是笛子,笛子就是陆春龄。  广泛的艺术实践为陆春龄攀登艺术高峰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保证,如果没有这种实践,陆春龄也是很难发出如此耀眼的艺术光彩的。  (六)长期的教学实践也促进了陆春龄艺术水平的提高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往往也都是杰出的艺术教育家。陆春龄也不例外。教育界有一句行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桶水。陆春龄为了用优美的笛声去启发熏陶学生,经常不断提商自身的艺术修养与素质。他经常认真仔细地构思教学方案。从基本功的训练到气、指,舌的配合,从乐曲的内涵到乐曲的社会功能,从演奏的技法运用到舞台的表演艺术,从文学美学观点到党的文艺路线,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分析。这些讲解与分析对陆春龄来讲,在头脑中起到了整理与深化为理论的作用。几十年来,他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影响、有作为的笛子演奏家。  全国各地的笛子演奏家与爱好者也为能得到陆春龄的辅导而感到高兴。他们纷纷写信或是风尘仆仆上门求教。陆春龄在对他们辅导过程中又当先生、又当学生。从他们身上吸取宝贵的民间素养与各种流派的风格特点。这些教学活动反过来丰富了陆春龄的艺术实践,提高了陆春龄的艺术水平。他有时候对学生即兴说的活,事后细细忖来,从中可得到新的启发。  (七)演奏及技法与表演艺术的辩证认识使陆春龄的演奏达到“神韵合一”的境界  看陆春龄的演奏,你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特别会抓住观众的心灵。他不但自己融化在乐意中,而且让观众也一起随着音乐的起伏,忽而愉快,忽而忧伤,忽而沉思,忽而开朗……难道真有魔力不成?这就是陆春龄演奏艺术的精华——表演艺术在发挥魅力。  “演奏”其实可以分为“表演艺术”与“吹奏技术”两个又独立又统一的部分。“吹奏技术”是基础,要熟练掌握“吹奏技术”的所有内容,做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表演艺术”就是通过“吹奏”这个手段,来达到揭示乐曲的内容,抒发思想情感的目的,起到感染观众的作用。“吹奏技术”掌握如何,直接影响到“表演艺术”的效果。反过来,对乐曲内容进一步理解,对乐曲的内涵深一步的挖掘,对乐曲有新的艺术想象与要求,势必对“吹奏技术”提出更新更高的设想。当原有的“吹奏技术”已不能满足新的艺术想象时,就会产生创造新的“吹奏技术”的要求与动机,两者之间一直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陆春龄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体会到艺术的辩证关系,并运用到艺术的实践中去,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962年,在上海文化俱乐部,陆春龄为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陈毅元帅演奏湖南民间乐曲《鹧鸪飞》.鹧鸪是一种小鸟,自古有鹧鸪不飞翔之说。陆春龄在演奏中反其道而行之,借喻鹧鸪的飞翔表达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对自由幸福的追求与向往。陆春龄给予此曲新的内涵,恰如其分的掌握了“形”与“神”、“声”与之“情”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形象的描写,着力于“神”的表现。在演奏中,他联想到自己在旧社会就像一只不能自由飞翔的鹧鸪;新社会,党给了他浩渺无垠、自由广阔的翱翔天地……。他吹着吹着入神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只有他的思绪随着笛声,象一只展翅飞翔的鹧鸪,在蓝天白云间,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地盘旋飞翔。陆春龄悉心练就的快速颤音与轻音吹奏两大绝招,发挥得淋漓尽致。只听见颤音滚滚,笛声飘悠,仿佛是一群鹧鸪飞远了,飞远了。在云天深处,只留下个个的圆点……。当毛主席面带笑容,一只厚实温暖的大手伸到陆春龄面前时,他还没有完全从乐意中清醒过来。  还有一次,在印尼的雅加达独立广场。为了能欣赏列中国艺术家的精彩表演,约有10万群众从四面八方涌进广场。还有许多人爬到树上、屋顶上。陆春龄演奏的是《小放牛》。当演奏到一半时,由于广场外的人还不断涌入,结果产生了混乱。负责治安的警察朝天鸣枪维持秩序,但是反而更增加了混乱。这突发的情况使陆春龄愣了神。然而,一眨眼间,他靠毅力把情绪拉回到乐曲的意境中去,全神贯注的演奏。当人群稍微安静一点时,充满江南风味的笛声在广场上空飘荡。人们为了听得清楚些,又平静了好多。陆春龄掌握了人们想听的心理,在乐曲处理上即兴地用轻音来吹奏。笛声象一阵清风吹去人们心中地烦躁。当欢乐的快板出现后,那一问一答的吹腔,仿佛使人们看到了村姑与牧童在对山歌……人群沉浸在优美的笛声中,人们被笛声陶醉了。事后,有人开玩笑地说,警察的枪声不能维持的人群,被陆春龄的笛声征服了。  事隔多年,有人问及此事,陆春龄说,一个好的演奏家,要有扎实的功底、丰富底想象力、坚强的信心。演奏时心境要纯洁,不要有名利私念。无私才能无畏。要感动别人,首先自己要感动,要全身心地投入。陆春龄在演奏中强调要通过自己地想象,尽最大能力去揭示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使自己融化在乐曲中,这样观众也会跟你一起投入到乐曲之中去,这种强调神(情感)韵(声音)合一(统一)的艺术观点,以及在实际演奏中所达到的神韵合一的艺术境界,是陆春龄特别能抓住观众心灵的诀窍所在。  (八)广泛的艺术爱好是陆春龄艺术“金宇塔”的底线  曾有人说:一个人的广泛的持久的爱好,好象是金字塔的底线,他的专业成就,就象金字塔的顶尖。底线越长,顶尖越高。陆春龄正是这样,在他艺术生活中,除了创作,演奏以外,他还喜欢古典文学、唐诗宋词、喜欢书法,喜欢盆景、花草,喜欢舞剑……。但是,他的爱好都是围绕着他的艺术生活的。他常常在一幅名画前凝神思索半天,或者把盆景从这个角度转到那个角度。他说,他常从这些爱好中得到陶冶、得到启发,并在他的创作演奏中体现出来。美是共同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懂得美。艺术是相通的,对众多的艺术发生兴趣, 对加深艺术修养提高素质、培养美的高尚情操、纯洁心灵,大有益处。陆春龄的艺术尖顶,正是建筑在广泛而又坚实的艺术爱好的基础上的。  (九)表演气质的具备是陆春龄得天独厚的条件  分析这个问题是很有趣,也是很有益的.陆春龄在舞台上是那样的引人人胜,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是一个极生动、极能吸引人的人。他爽朗豁达,常常声情并茂地与人讲话、谈心,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情感。他热情奔放,平易近人,毫无架子。他有时象翻腾的大海一样激动,那是艺术灵感的降临;有时象平静的湖面一样凝重,那是对作品哲理的思索。他的情绪的可塑性实在 是很大的。他的心理气质是属于多血汁和胆汁质的,生动,富有精力,对外界反应迅速,具有外向型的性格特征。这种气质是极好的表演家的气质。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具备这种气质。分析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培养不同类型的艺术人才提供心理上的依据。如,对同样具备良好音乐素质的学生,有表演气质的学生可以朝演奏、演唱、指挥等方面发展,缺少这种气质的学生可以朝理论、教学、音乐科研等方面发展。根据不同气质,进行不同的培养,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一个途径.  (十)翻身感与党的关怀是陆春龄在艺术道路上永远前进的力量  陆春龄从旧社会一个受过冻、挨过饿、受尽辛苦的工人,成长为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全 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授和专家。他有强烈的翻身感。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影响,又使他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作为党培养起来的艺术家,他又有一种责任感。这些感觉激励着他,鼓舞着他。从1954年在怀仁堂到1962年在上海文化俱乐部,他曾八次为毛主席演奏。他五次为毛主席演奏《鹧鸪飞》。1964午1月,在北京人民人会堂,他为毛主席演奏了《今昔》。毛主席高兴地和他握了三次手,并亲切地问他是什么地方人,还鼓励说,很好,很好,好好为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没服务。周总理生前多次鼓励他出国访问时要多多学习演奏外国乐器与乐曲,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作出贡献。为此,他学会了法国的“茄罗培” (法国笛),日本的“尺八”,印尼的“沙林”,捷克斯洛伐克的竖笛,印度的苇苗……

      原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同志,曾赠陆春龄词一首:“君本旧日一工人,蒙党培养成专家。音乐学府名教授,民族乐团呈英华。笛声悠扬誉满园,四海交流走天涯。祝君更上一层楼,民族乐坛盛开花。”这首词是对陆春龄艺术生涯最好的总结。

    作者简介:周林生(灵声),号“心涤”,自喻笛箫玩家,粗通笛技,为陆春龄先生的不才弟子,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顾问。出山弟子黄卫东、董雪华、周晴。

    2.《迈克尔杰克逊的商业王朝》

    内容简介· · · · · ·

    一代流行音乐天王的不朽传奇。

    迈克尔·杰克逊的成功被里根总统赞誉为“美国梦”成真。

    不仅是音乐,迈克尔·杰克逊的商业智慧同样让全世界为之“颤栗”。 扎克·格林伯格讲了一个多么棒的故事,它就像迈克尔·杰克逊全盛时期的舞台表演那样引人入胜!《迈克尔·杰克逊的商业王朝》就是现代流行音乐版本的《公民凯恩》。 史蒂夫·福布斯 《福布斯》杂志主编 格林伯格深入挖掘了迈克尔·杰克逊精明而杰出的商业头脑,铺陈了迈克尔·杰克逊背后错综复杂的真相,讲述了他如何白手起家、发动变革,并为其他艺人铺下道路使他最终有机会成为商业巨擘的故事。 大卫·班纳 格莱美获奖音乐人、演员和企业家 《迈克尔·杰克逊的商业王朝》以最深层次的检视和最振聋发聩的证据,证明了迈克尔·杰克逊在商业领域的先锋地位,与他在音乐领域的地位并无二致。他是一个把艺术家打造成品牌的探路人。 詹姆·艾斯瓦德 美国著名音乐杂志SPIN主编 在这本细心研究写成的《迈克尔·杰克逊的商业王朝》中,扎克·欧莫里·格林伯格出色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已故的流行音乐之王身上不为人知的一面:这个善变又精明的商人一生中创造了数以亿计的财富,甚至在过早的离世后还在继续创造着更多的财富。 威廉·科恩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作家,著有《金钱和权力》和《沉默的代价》 扎克·格林伯格所著的《迈克尔·杰克逊的商业王朝》是一本研究深刻的书,让人读后欲罢不能,并且是从较高的角度来最深刻地审视演艺圈中的商业活动。 非凡五人组之弗雷迪 嘻哈圈先锋人物 《哟!MTV说唱》节目多年的主持人

    一代流行音乐天王的不朽传奇。 迈克尔·杰克逊的成功被里根总统赞誉为“美国梦”成真。 不仅是音乐,迈克尔·杰克逊的商业智慧同样让全世界为之“颤栗”。 迈克尔·杰克逊一生荣誉无数,在音乐史上无人能及: ·他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证为“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艺术家”,其专辑《颤栗》被誉为“史上最畅销专辑”; ·他是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得主; ·他曾荣获美国音乐奖世纪艺人奖; ·他曾得到两次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他曾三次入主摇滚名人堂; ·他“用音乐团结各种族的人们”,为后来的黑人歌手铺平了道路; ·他是全世界以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最多的艺人。 他不仅为整个现代流行音乐史缔造了一个传奇时代,同时还成就了其商业王朝的辉煌: ·在商业经营方面,他锐意革新; ·他非常注重知识产权,擅于将名气转化为实利,在业内引发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他去世后,依然让自己的商业收入每年都有九位数的进账,在五年内就赚到了11亿美元。

    作者简介 · · · · · ·

    [美]扎克·欧莫里·格林伯格 《福布斯》音乐业务板块的资深编辑,现居住在纽约。他的第一本著作是关于嘻哈天王Jay Z的传记《心灵帝国》,被彭博新闻社称为“年度最佳摇滚图书之一”。2007年,格林伯格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就成为《福布斯》杂志社的一员,先后报道过养老金丑闻、战后塞拉利昂的旅游业等事件,并为贾斯丁·比伯和托比·凯斯撰写过封面专题。格林伯格的文章还频繁发表于《华盛顿邮报》《体育画报》等报刊杂志。

    目录· · · · · ·

    引言/1

    第 1 章 钢城梦想/11

    第 2 章 摩城大学/23

    第 3 章 史诗变局/35

    第 4 章 建立帝国/47

    第 5 章 亲吻怪物/57

    第 6 章 胜利生意/73

    第 7 章 收购披头士/87

    第 8 章 与星共舞/101

    第 9 章 好与坏/111

    第 10 章 前往梦幻岛/125

    第 11 章 国王的新鞋/135

    第 12 章 危险投资/143

    第 13 章 历史教训/157

    第 14 章 天下无敌/171

    第 15 章 挥霍的国王/185

    第 16 章 就是这样/195

    第 17 章 遗世财富/207

    第 18 章 不朽传奇/217

    致谢/227

    附录/231

    ·

    3.《告别与重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编辑推荐

    1.“民国清流”系列是民国大师集体演绎的经典史诗级传记。《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系作者汪兆骞继“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中的收官之作。

    2.

    作者汪兆骞是文学界、出版界的老前辈。汪老先生经手孵化的名作,大多让人如雷贯耳;汪兆骞做过嫁衣的作家尤其是文学大家,几乎占据中国当代文坛的半壁江山。汪兆骞是一位秉持道义与良知的知识分子,由他以客观公正的史家视角讲述民国时代文坛,剖析人物的性格与人格,自然游刃有余,功力深厚。

    3.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讲述的是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民国大师们面对去留问题时的选择。1949年前后,国共内战加速了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分化与转型。中国的大文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摆弄之下,面临着巨大的分化与聚合,他们彷徨、挣扎、思索、痛苦,但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向往。

    4.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中,作者汪兆骞同样凭借翔实的史实与依据,实事求是地还原历史,披露真相,不偏不倚地讲述与剖析历史人物,刻画出民国大文人、大知识分子在大环境中呈现出的多种文化品格,彰显人性的光辉与卑微。

    5.“

    民国清流”系列客观公正、优美流畅、生动鲜活的写作风格,编年体集体传记的写法,使得这一系列重磅力作既成为关于民国文化史、文学史、思想史和民国大知识分子的史料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又能让普通读者在汲取历史新知的同时,获得愉悦而充实的阅读享受。

    内容简介

    本书为经典史诗级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的收官之作。沿袭“民国清流”系列图书风格,呈现出1946年至1948年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分化与转型,客观描写了民国大师与政治或即或离的生存状态,以及面对去留问题时的非常抉择。生逢鼎革,山雨欲来风满楼,站在十字路口,胡适、老舍、沈从文、郭沫若、茅盾、闻一多、张爱玲、林徽因、丁玲、张恨水、曹禺、赵树理、冯雪峰等大文人,不可避免地为历史与时代所裹挟,以坚定的道义和担当、独立的品格和人格魅力,进行着一场影响个人命运甚至中国文化命运的抉择。国统区的文人,努力书写人性的幽曲、精神的觅寻,在与政党、政治的复杂关系中曲折地成长;而解放区的作家,兴奋地以丰富多彩的笔墨为解放战争留下真实生动的文学画卷。在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上,中国文化界何去何从?“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士”,新时代的钟声正激荡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一如既往,作者不囿于固有定论,依据翔实的史料,客观地描写大师们的崇高与卑微、飞扬与落寞,真实地还原其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作者简介

    汪兆骞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往事流光》《香盈碧莲花》《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新近出版有经典史诗级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民国清流3:大师们的中兴时代》《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深受读者好评。

    精彩书评

    叶廷芳、叶辛、梁晓声、张抗抗、周大新、肖克凡、解玺璋、何建明、孙郁、张颐武、王跃文、岳南、李建军、李敬泽、北村、余世存等名家倾情推荐!(按年龄排序)

    著名作家王跃文:汪兆骞老师深谙《左传》笔法,其《民国清流》依照编年剪裁民国历史,将人物置于云诡波谲的大事件大冲突中摹形刻画,以史家手眼钩沉实录,以文学笔墨传神写照,于人物书写中别嫌疑,于叙事中富褒贬,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援史明志,其为士人清流招魂之深情苦心,令人感佩。

    著名作家梁晓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镜,躬身自照,可助当下文化知识分子警鉴省思,保持立言、立行、立书、立品之原则与底线。重要的是对史事、史人做的评说须力求公正客观。而本书作者做到了,值得一赞,更值得一读,有可敬的文史价值。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汪先生近一连出了好几本书,都是系统地梳理民国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打个比喻,民国就像一艘沉没的豪华巨轮,上面有无数宝藏值得我们挖掘。汪先生的这套民国系列就在为我们打捞这些宝藏。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民国清流》这部书用汪兆骞老师这样士大夫的叙述,是精英文化的集中体现。本书有一种清朗感、优美感、知识感、历史感,是一部美文传记、文学传记、思想传记三合一的作品。本书不像一般的传记从头到尾只讲一个人,它讲的是一群人物,叙述角度非常具有难度和挑战性,足见汪老师的功底。中国那一代了不起的人,创造了一个时代,他们的思想、行为、做人的方式,至今仍影响着今天的中国社会。

    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大时代成就大人物,大人物影响大时代。中国现代的源头是怎么回事,那段时间关键。汪先生用跟王蒙等当代大文人交往的方式跟民国大文人对话、沟通,把大历史关键时期的那些关键人物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活,现场感很强,就像在我们旁边一样。像汪先生这样对民国时代进行描述,对民国时代知识分子和20世纪中国的命运做探讨,非常有价值。

    著名文化学者叶廷芳:为什么五四前后那段时间或者说民国时期能出现各种类型的大家?这个主题汪先生讲得很好。(《文坛亦江湖》)这本书勾勒了两种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一类以胡适为代表,胡适思想很先进,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适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别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另一类以鲁迅为代表,不同于胡适的宽容,鲁迅嫉恶如仇,对不同观点反唇相讥。

    联合早报、南方都市报、凤凰周刊、央广、人民网、新华网、北京晚报、腾讯、新浪等全国百余家媒体广泛报道推荐。

    《南方都市报》:

    《民国清流1》这部书详尽地记录了“五四”这一历史进程,能帮很多有志了解历史真相的人答疑解惑……汪兆骞先生的功德,就是真实再现了“五四”的现场。

    《凤凰周刊》:

    当汪兆骞老先生用明丽、晓畅的文笔,刻画这些有主意、有风骨、有本事的民国文化前辈时,清流澎湃,激荡鼓应,让人久久不能释卷……读者可以把这部书当成展示“五四”全貌的散文长卷来阅读,也可以把它当作诸位大师的集体传记,更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反思,我等应该怎样做一个文化人?

    目录

    引 言/ 001

    第一章 民国三十五年(1946 年)/ 007

    ?“

    雾里梅花江上烟”,老舍在美创作《四世同堂》/ 011

    ?“

    挥鞭依旧笑嘻嘻”,周作人哀怨刻骨的狱中生活/ 030

    ?

    热闹的《传奇》与“我将只是萎谢”的张爱玲/ 048

    ?

    峻急傲倪的闻一多,用生命做了“最后一次的讲演” / 067

    ?“

    免忆朝歌老比干”,冯雪峰倾情撰写《鲁迅回忆录》/ 074

    第二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 年)/ 087

    ?“

    昂首天外亦豪哉”,《新华日报》肯定张恨水小说为“现实主义道路” / 091

    ?

    曹禺创作电影《艳阳天》,巴金评价“是件可喜的事” / 107

    ?“

    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黄永玉说沈从文预言“没有应验” / 121

    ?

    把“文化娱乐”比喻成“驴打滚”的“文摊文学家”赵树理/ 137

    ?“

    落入文字皆成精品”的林徽因,生命“燃烧着点点血” / 150

    第三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163

    丁玲尝试以社会现实主义创作长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67

    胡适拒绝做总统候选人,“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178

    郭沫若发表《抗战回忆录》,引来两位妻子凄楚晤面/ 199

    苏雪林倾其所有支援抗战与魂归故里/ 213

    被追认“烈士”的爱国诗人戴望舒,一生为情所困/ 22

    茅盾痛失爱女,受邀访苏,在香港完成长篇绝唱《锻炼》/ 240

    精彩书摘

    1946 年至1949 年,因国民党反对和谈而发生的国共内战,对于20 世纪中国的意义自不待言。国共内战加速了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分化与转型。本书重点表现国统区文学风景:从文学与政党、政治间的复杂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学在历史和政治霸权统治之下曲折成长的过程,以及作家、报人乃至知识分子与政治或即或离的挣扎中的生存状态。

    1946 年,上海各界知识分子四千二百七十一人联名通电蒋介石、毛泽东,呼吁全面停战。《民主周刊》《时代评论》《大公报》《新民报》等或联合发表声明,或发表社论,坚决反对国民党迫害言论自由的法西斯式统治。付出的代价是李公朴、闻一多遭暗杀,喋血街头。全国文化界奋起谴责当局的卑鄙暴行。

    9 月,储安平在上海奋起创办《观察》周刊。以其独立的、客观的、超党派的追求,《观察》迅速成为全国自由思想分子的共同刊物。其七十多位撰稿人几乎都是进步的作家、教授、报人。储安平把文人论政推向高峰,他和进步知识分子,以其坚定的道义和担当、独立的品格和人格魅力,悲壮地完成了民国清流的谢幕演出,成为百年绝响

    有些史家说,当时的老舍已经投入了共产党的阵营,其实不然,从他登上文坛,到抗日战争胜利,老舍一直是个民主主义者,一个爱国进步作家。以他在美国引起轰动的《骆驼祥子》为例,这部小说比起左翼作家的作品,没有那么多的革命内容和战斗精神,只是真实地描绘了故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的艰难的生活和悲剧命运。

    那个古老贫弱又经历了战争创伤苦难的祖国,老舍生于斯长于斯,祖国文化基因已渗透到他的骨子里、灵魂里,他是深爱着自己祖国的,他的短暂的离别,是为了休整和储备,如同骆驼要吃草,是为了肩负更沉重的使命。让他期待的是,他要用这一年在美国访问讲学之闲余,完成自己规模宏大,后来成为世纪经典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周作人在南京期间,到中央大学讲演两次,一为《学问之用》,一为《人的文学之根源》,后改为《中国文坛上的两种感想》发表。到南方大学讲《整个的中国文学》,其多次演讲及著文都是宣传他的儒家文化中心论的。老实说,周作人岂能不知道儒家文化中心论与日本鼓吹的日本大和文化为中心的论调是相抵牾的,他执意要宣传儒家文化中心论,这是需要勇气的,不忘祖宗的文化道统,让我们看到作为中国文人的周作人精神的另一面。

    1946 年元月,张爱玲的《传奇》再版,直到1949 年,她没有什么新作问世。她沉浸在与胡兰成的情感起伏中,沉默、观望。那时,张爱玲已与父亲决裂,而大洋那边的母亲也已杳无消息。胡兰成如一朵浮云,在外面飘荡,她只能与姑姑张茂渊相依为命。她并不孤独,到旧市场淘书,去电影院看看好莱坞电影,或与友人坐在宁静的咖啡馆聊聊天,独守着心中那份悠然自得。但是好景不长,没有文字卖出去,只靠姑姑那点收入过活,她的生活日见拮据困窘。张爱玲不得不重拾钢笔,恢复写作。但写的不是往常的小说,而是创作从未涉足的电影剧本。

    闻一多一旦选择了与国民党针锋相对的对抗,就表现得一往无前,无所畏惧。昆明人都记得,1946 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闭幕后,闻一多担任过在昆明举行的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抗议重庆二一惨案,坚持严惩一二·一惨案祸首大会主席。面对一万多人参加的大会,闻一多公开谴责当局杀害民众的暴行。听众群情激愤,大会成了批判国民党丑行的战场。

    1949 5 25 日,春夏之交的上海,在这座大城市解放前一天,却有一个皎月似水、暖风拂面的夜晚。

    冯雪峰按捺不住狂喜,竟然在流弹乱飞的时刻,特意穿上一直珍藏着的瞿秋白送给他的一件长衫,匆匆来到一个同志的住处。

    据海宇于1980 年写的《一件不寻常的长衫》(载《东海》第八期)介绍,继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解放军于1949 4 21 日,横渡长江,相继解放南京等上百座城市。5 12 日,淞沪战役打响,大上海的解放已指日可待。

    冯雪峰闻之,欣喜若狂,与地下党组织力量一起,准备迎接大军进城。于是就有冒险到一位同志处之举。二人走到楼上露台,扶栏向徐汇方向远眺,听远方隆隆的沉闷的炮声一阵阵地传来,一待就是两个多小时,没讲一句话,但那眉宇间,却洋溢着激动喜悦……

    20 世纪50 年代初,丁玲、冯雪峰先后都担任过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都当过《文艺报》主编,二人交往很多。到50 年代中期,二人又都遭到错误批判。一次,在批判他们二人的党组扩大会议上,冯雪峰发言时,丁玲突然打断他,说:我知道,你那样讲,都是为了维护我!闻此,杀气腾腾的批判会,竟然一片沉默。在场见到这一幕的凤珠大姐,后来十分感慨地说,都什么时候了,二人还相互惦着呢!

    1947 2 15 日,傅斯年在南京《世纪评论》发表《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开不可》,炮轰四大家族,各地报刊纷纷转载,举国瞩目。胡适读之,在自己当日日记上,借用成舍我在他主办的北平《世界日报》用的傅斯年要革命一语,予以支持。

    傅斯年又于3 1 日,在《观察》周刊发表《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锋芒直指国民党权贵。同时,马寅初也在上海《文汇报》发表文章,抨击豪门资本,形成社会舆论,震撼摇摇欲坠的蒋家王朝。

    20 世纪80 年代初,在一次会上,笔者曾在北京饭店与曹禺先生有一次闲聊,在问到他没有留学背景是不是很遗憾时,他端着咖啡抿了一口,引用了刘半农赠鲁迅的对联上的话: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天下何处无芳草,老人回答得很有智慧。

    1947 年,沈从文从云南回到北平,与妻子张兆和住在中老胡同三十二号的北大宿舍。他在北大当教授之余,还为天津《益世报》编辑文学周刊。当时曹禺的话剧《日出》正在公演,沈从文看后,很激动地在《益世报》发表剧评《伟大的收获》,只从题目,便知沈从文对曹禺《日出》的推崇。《日出》获《大公报》文艺奖,也与沈从文的推荐有关。

    汪曾祺在老师的批评下,自信地在上海开辟自己的文学天地,与黄永玉成为好朋友。而在香港的萧乾在1948 年,促成了黄永玉一生中第一次画展,地点是在文化气息很浓郁的香港大学。黄永玉在画坛的赫然亮相,凝聚着表叔沈从文的希冀和心血。

    在以后漫长而蹉跎的岁月里,这两位来自凤凰的作家和艺术家的精神和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固然因为有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更为内在的一种文学情怀的关联,一种对故乡的那份深深的眷恋(李辉语)。还有,那就是他们叔侄二人骨子里的自由而磅礴的个性精神,贯穿在他们生命里。

    有个事实,不能回避,1946 年至1947 年,在明确论定赵树理小说是最具体的实践了毛主席的文艺方针之后,解放区内和国统区有组织、有规模地出版发行赵树理小说,郭沫若、茅盾等人撰写赞美赵树理小说的评论,甚至发表国统区读者如何喜欢赵树理小说的通讯,热热闹闹地掀起宣传赵树理小说的高潮。然而,1948 年未至1949 年元月,赵树理又突然遭到解放区的批评。《人民日报》发表了《邪不压正》等六篇文章,以争鸣名义批评赵树理小说。这真让赵树理和广大读者都始料不及。

    这诗是洒脱的,上下片对称的两段体格律诗,自然是作者自创的格律,在这个意义上就还是自由诗。这是当代诗人邵燕祥1985 年写的《林徽因的诗》(《女作家》)中的话。他还说:林徽因在这里以像唐人绝句或宋人小令那样寥寥几笔,捕捉并发现了诗人主体感受跟客体光影物象相交流、相契合的一瞬。林徽因的诗,音韵铿锵,产生强烈的艺术冲击力,简直就是一首首隐去了曲谱的动听的歌弦。

    老哥邵燕祥在1951 年春夏之交,为一件工作到清华园拜访梁思成,有幸见到过林徽因一面。她的脸色显得苍白,带有病容,但一双眼睛深邃有神,她没说几句话,但仪态风度印证了她的诗,使他始信诗如其人,人如其诗。

    1948 6 月,一个五更时分,当丁玲放下手中早已磨秃的钢笔,合上旧账本,顾不得久坐炕头落下的腰椎增生的剧烈疼痛,伸伸双臂,对起炕披衣,正往灯盏上添油的丈夫陈明淡淡地说:终于写完了。但陈明在丁玲已有皱纹的眼角,看到晶莹的泪珠在闪烁。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初稿五十四章,四十万字。陈明和住在晋察冀青年联合会的吴小武,还有一位文学爱好者秋晴姑娘,日夜兼程地誊抄复写了两份《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吴小武得提一提,他就是萧也牧,当时在《时代青年》当编辑,他喜欢读丁玲作品,热情参与誊抄复写工作。

    1946 6 5 日下午3 时半,胡适从纽约搭乘邮轮启程归国,结束了旅美八年八个月零十天的漫长生活。在邮轮慢慢起锚,驶出码头那一刻,胡适情不自禁地仰起头,仰天长啸:别了,美国。别了,纽约!

    1947 年,是蒋介石决心拉胡适入政府,而胡适一直婉言拒绝的一年。蒋介石不会不知道,胡适作为一个书生,即使加入政府,也不会有挽大厦之既倒的神力。他考虑的是政治层面。胡适作为五四的领袖,以他在中国文化教育界乃至国际上的地位与威望,他入阁政府,肯定会给蒋氏王朝挣足面子。所以蒋介石苦口婆心地劝诱胡适,一直到蒋家王朝败退台湾,从未停止。

    我们也应看清胡适的政治立场了。在抗战胜利之后,胡适在政治立场上一步一步靠拢了蒋介石,用他的话,就是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蒋介石败退台湾之际,他亲蒋的色彩更加浓重。可悲的是,他还在恪尽自己的职责,在思想文化上,仍祭起自由主义大旗,做他自己的文化之梦。

    1947 2 9 日,上海各大百货公司职工组成爱用国货抵制美货委员会,筹备大会上,郭沫若讲了话,斥责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力量的丑行。突然一群暴徒闯入会场,袭击到会者,数十人被殴伤。警察到场,将受害者押至警局。当时,在主席台上演讲的郭沫若,见状,从台后越墙逃走,未遭伤害。事后,郭去医院慰问受害的伤者,旋又至黄浦警局,要求释放一位重伤者。

    1949 年,张宝龄留在大陆,苏雪林随老师胡适去了台湾,然后是隔海相望,再无相聚的日子,可偏偏在此刻,双方平添了几许淡淡的相思和怀念。在政治动荡和物质匮乏的残酷岁月里,家人想把苏雪林留下的一块布料用了,做几件衣裳,一直当鳏夫的张宝龄却说什么也不肯,说,只剩下这一个纪念了。而在海峡那头的苏雪林闻听张宝龄病故消息后,为没有与丈夫离婚,一直让他孤苦独处而自责,洒着清泪说:拖累他孤栖一世。

    1946 1 1 日,何家槐、周钢鸣等二十一人联名发表《留港粤文艺作家为检举戴望舒附敌向中华全国文艺协会重庆总会建议书》,表示不同意总会委托戴望舒主持文协驻港通讯处的决定,并要求撤销已成立的通讯处,另组香港分会。同时,有三个附件,证实戴望舒的附敌行为。上级很快接受二十一人的建议,撤销戴的工作,另起炉灶,这无异将戴望舒推向深渊。

    茅盾夫妇从海参崴踏上苏联领土,然后乘火车抵达莫斯科,在苏访问、观光达五个月之久。后于1947 4 25 日搭乘苏联斯莫尔尼号轮船回到上海。那天,在春风吹拂下,郭沫若、叶圣陶等早就迎迓于江海关码头。是年底,茅盾又奉命到香港。彼时,进步文化精英都聚集香港,在那里等待革命胜利。全新的生活即将开始,茅盾和所有的进步作家,都以兴奋又有些忐忑的心情迎接一个新的中国的到来。

    4.《在孤独中醒来,微信张小龙》


    内容简介· · · · · ·

    微信以悄然无声之势改变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全新的交友方式及沟通模式。随着微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位深藏在微信身后的创始人逐渐勾起人们的好奇心。

    在众人眼中,他是谜一样的人物——“中国Top 10”程序高手、独自开发Foxmail、打造QQ邮箱。他信奉极简生活,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和完美的技术。他勇于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在藏龙卧虎的互联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便是被人们称为“微信之父”的张小龙——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

    一路追梦,伴随情怀,从未停止。

    作者简介· · · · · ·

    吉拥泽,资深撰稿人,高级策划师,知名互联网企业高管,常年从事中国企业案例及商业模式研究,能够将企业家与成功案例相结合,对企业家的人生发展有独特的见解,文笔犀利。

    目录  · · ·· · ·

    目录第一章 “微信之父”·华中科大走出的“独孤大侠”

    技术大牛:中国程序员的top10

    现实困境:免费软件,饿着肚子挥洒冲动收购风波:人生的第一桶金第二章 再战江湖·打造“腾讯内部的七星级产品”

    转型思考:海量网民所需要的产品是什么商业试水:一份阅读空间脚步不停:类Twitter产品的命运第三章 骇人听闻·孤独的漂流瓶跳转人生:Web到移动互联网的距离午夜“矿工”:广州黑夜中的工程师们步履不停:与雷军赛跑第四章 “微信”问世·月亮下身影是谁产品哲学:“人很孤独,需要沟通”

    满城“咔嚓”:寂寞之心有了简单的去处——摇一摇抄袭风波: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第五章 不断攀登·微信可以引领时尚纵身一跃:“附近的人”扭转战局锁定战局:日增用户20万的奇迹

    红包”问世:淹没了所有互联网的创新第六章 混合烟草·他就是他,从未更改审美极致:“为什么苹果手机只有一个按钮?”

    成功背后:他所理解的产品经理素养洞察人性: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贪,产生嗔,产生痴第七章 傲人成绩·终于,突破1亿——马化腾无法抵挡:你今天发朋友圈了吗?继续探索:微信公众平台满足商家需求内部书单:《人类简史》引发的思考第八章 万法归宗:微信胜在“唯快不破”

    爱恨情仇:与支付宝的三生三世之战极简态度:用完走人的自由大隐于市:商业应该隐藏在无形中第九章 从未迷失·坚守纯粹也能成功渴望创新:不满和反抗最有生命力一统江湖:小程序的大手笔名利无感:一切只关乎情怀后记

    5.《滴滴一姐——柳青 共享才有未来》


    内容简介· · · · · ·

    "本书是关于柳青的传记,重点向读者介绍了她的职业经历、创业故事及管理理念。众所周知,柳青是滴滴出行的年轻女总裁,而回望她过往的经历更是精彩。作为一个“创二代”,作为一个跨行业者,作为一个女性管理者,柳青经历了太多选择与突破。

    12年的勤奋打拼,位至高管,年薪千万,这个年轻睿智的传奇女人正是在事业巅峰,选择将一切归零。2014年她辞职加入滴滴出行,靠着一股无可阻挡的拼劲和一颗冠军的心,引领滴滴创下了新的辉煌。"

    作者简介· · · · · ·

    赵彤彤,知名企业高管,权威管理专家,工商管理学硕士。拥有15年的团队管理经验和培训实战经历,始终致力于管理领域的研究、咨询。

    目录· · · · · ·

    "001/ 第一章/ 言传身教:通往成功之路的“教父”

    言必信,行必果/ 1

    精神贵族/ 11

    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 19

    031/

    第二章/ 独闯江湖:历史终究要翻开新的一页联想“天条”/ 31

    主动顶球的人不会痛/ 39

    见到不一样的世界/ 49

    060/

    第三章/ 从0到1:一万米高空的自由落体让出行更美好/ 60

    跨界先要跨过心理门槛/ 70

    将国际视野带进“滴滴出行”/ 80

    090/

    第四章/ 女性创业:女性高管的优势在平淡中保持激情/ 90

    平均年龄27岁的团队/ 100

    事业是一场长跑/ 110

    121/

    第五章/ 闯关游戏:每个人心里都有战神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 121

    把简单留给用户/ 133

    证明同伴的价值/ 142

    151/

    第六章/ 商界木兰:打造一个和联想一样伟大的公司三个星期搞定7亿美元融资/ 151

    熟练使用复盘文化/ 161

    跨界融合新范式/ 172

    181/

    第七章/ 行业巨头:中国分享经济的最佳范本让城市的效率更高/ 181

    是朋友,还是对手/ 191

    速度与激情/ 200

    212/

    第八章/ 叠加人生:打倒敌人才能赢得战争没人在意你是谁的女儿/ 212

    用心平衡,而不是用时间/ 220

    击败癌症/ 230

    后记/ 240"

    6.《刘宽忍国家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CD

    音乐会介绍:20111216华夏吹埙第一人刘宽忍的埙乐专场音乐会——《土韵》,是埙乐历史上第一次专场音乐会,也是国家大剧院第一次展开双臂迎接7000年前的古老文明。刘宽忍的埙乐演奏呈现了细腻、明丽、悠远与静谧,使人感受到一种辽阔宏远的气度,这种大气在土韵音乐会上融气度、气质、气骨于一体,形成一种高洁的审美意境和清新典雅的演奏风格,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埙的艺术表现力,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埙乐固有忧怨悲戚之印象。本场音乐会还大胆尝试了埙与古琴、埙乐团及交响乐的巧妙结合与交融,极大地拓展了埙乐的表现内容与演出形式,古琴大师李祥霆等著名演奏家的加入,更使这场音乐会星光熠熠。

    刘宽忍,陕西蒲城人,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中国第一位民族管乐器硕士学位获得者,硕士生导师、教授,中国埙文化学会会长,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副主席。

    七岁随父亲学习二胡,1977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笛子专业,1983年升入本科,1989年攻读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先后师从元修和、梁欣、赵松庭先生学习笛艺,师从李仲唐先生修习古琴。在西安音乐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硕士、博士生导师。

    精于埙、笛、箫、古琴等多种民族器乐的演奏,极富歌唱性和感染力。创造性地将二胡揉弦的技法和古琴演奏的淡定沉稳溶于埙的演奏中,使得音乐更为细腻感人,被誉为华夏吹埙第一人

    多次任全国民族器乐大赛评委,与香港中乐团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等著名乐团合作,支持组建中国第一支专业埙乐团——中国青年埙乐团。创作大量曲目,代表作品有《风竹》、《坐望》、《夜行》、《满庭芳》、《秦吟》等。出版了《刘宽忍贾平凹埙乐专辑》、《闻埙》、《秦吟》、《知音》等专辑,撰写、出版教材《埙演奏法》、《刘宽忍演奏埙曲精选》等。

    二十多年来,潜心致力于传统音乐的研究、创作和推广,是一位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年10月份精進書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og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