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安庆文苑
从李鸿章家族看安庆、合肥间的嬗变

从李鸿章家族看安庆、合肥间的嬗变

作者: PLR | 来源:发表于2019-04-27 12:04 被阅读0次

    李鸿章家族是晚清中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慈禧称李鸿章有“再造玄黄”之功,自任北洋大臣以来,一路为中国当时的洋务运动和作为北洋股肱的天津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而由此安徽省也进入了一个特殊的阶段,安徽在这一阶段所历经的一切嬗变,都能从李鸿章家族的身上看到缩影,自此我们才能一窥安徽省和近代嬗变间的协同逻辑,更能对今天安徽的省情有更深入的理解。

    自清代以来,安庆一直文声焕赫,清代知府称安庆太湖地区魁儒俊彦辈出,山川深秀,自清中期还诞生了两代中堂,六代翰林的张英张廷玉家族,由他们亲自定鼎了安庆1760年“三司合一”,成为安徽省正式的省会,直到新中国建国后。再到“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乎”的赞誉,一时间戴名世、方苞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兴的清代学术群,文章宇内,声嘶焕然。而同时期的合肥却一直处在一种相对而言的草莽时代,大片的平原地区,更多的是土地兼并偶尔出现的地主家庭,所奉行一些耕读传家的家训,甚至还有乡间尚武习俗,多以械斗来决地方宗族胜负(见《淮军四十年》),虽然有耕读传统,但从李鸿章的祖父开始,就以离开合肥,这样的民风粗犷之地为目标,厉行科举仕宦之途,从他的父亲开始有所成就,在当地成为殷实地主。而李鸿章的出现和他的淮系,无疑是为合肥、安庆和近代安徽这样一个社会结构中的人和事提供了一串索引,也为安徽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留下了充分的依据和线索。

      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和淮系崛起

              从整个中国的近代史来说,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对于湘军和淮军等地域群体的崛起,和削弱满清的统治力量,起到的巨大的作用,而仅就安徽省看来,太平天国占据了皖南地区,即皖江安庆,芜湖两座大城和徽商繁盛的徽州地区。而皖北则以过去贩卖淮盐的剽悍的当地人,几股成一捻,建立起的捻军,活动于鲁、豫、皖三省。

            而这一时期,前文提到的合肥地区的宗族武斗传统,崛起了张树声,潘鼎新等地域自卫型的地方武装,因此梁启超在评论这一时期的安徽形势时,用了“此时皖省全省糜烂,唯合肥独完”的评语,来表明皖南为太平天国占据,而皖北则捻军蜂起,唯独合肥画地自守,仍奉朝局的局面。 彼时在京城期待"三千里外欲封侯”的李鸿章,则上书咸丰皇帝,痛陈南下平定太平天国方略,虽然最终却不想自己龙飞凤舞的一篇洋洋大观的文章,真的让咸丰皇帝御赐一张空头支票,令其回乡募集团练,而叫苦不迭,却由此走上一条独特的淮系军阀的成军道路,就此拓展了了安徽甚至是整个中国的近代史的根本逻辑。

            此后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以合肥人为主流的淮军,秉承师徒关系。  曾军于太平天国结束后,占据金陵(南京)和安庆一带,安庆城毁损严重(振风塔和迎江寺等均于围城战后重建),而南京城更是在两军巷战中几乎被夷为平地,六朝金粉之地再度罹难。  而淮军则东进苏浙,于上海和洋枪队的合作中一战成名,而坐据苏浙两省,和沪上膏腴。  因此太平天国运动串联起来了湖南和安徽合肥一带的地域逻辑,甚至也成为了之后中国近代革命史的一条主线。再到曾国藩,李鸿章等先后北上胶东半岛和直隶地区剿捻,则至功成时,李鸿章感叹“如今合肥子弟,北平捻氛(皖北捻军),南定粤匪(盘踞在皖南的太平天国)功业不可谓不盛。“ 而对应的则是安徽南北中三段,地域臧否在不经意间的改变。  随之崛起的合肥人将领有刘铭传,潘鼎新,聂士成,叶志超等,虽然最终覆灭于甲午战争和日本人的陆地作战中,但此时这些将领的功业之盛,财富之厚,回乡以后声望之隆,置田亩面积之巨,都令后人震惊,而令门庭兴盛。

          在这条主线的逻辑下,不能不让人联想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中人才辈出的湘江大地,从谭嗣同到蔡锷,从黄兴到毛主席,到十大元帅中的四席,和合肥、巢湖地区的皖系军阀如段祺瑞、冯玉祥等人在整个中国民国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之于太平天国与捻军造成的安徽和整个中国的嬗变,是一种承继和再发展的关系。

    而在此之前拥天下之富的扬州徽商,则历经桑梓变故和扬州、南京等苏中地区的变乱,可以说是内有内地民变,外有上海港口的洋商和苏浙本地买办的夹击,终究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下去。 这又是一层安徽地区地域逻辑悄然的变更和演进。

    安庆地区的流变、李鸿章家族的联姻与天津治理

    李鸿章家族在成长的过程中,既充分利用了本地合肥人的粗犷,也有效吸纳和皖南地区的助力,例如在北洋大臣任职过程中,天津的周馥家族(安庆东至县人,清末巨商周学熙的同宗),和吴汝纶(安庆桐城人)都先后于李鸿章幕下充任幕僚和帮办大臣,所以如果说合肥的淮系是洋务运动的手和脚,那么安徽这些皖江流域,经过太平天国的变乱而迁徙到天津的安庆地域的人,则成为洋务运动的眼和脑, 并借此繁荣了天津港,威海卫军港和旅顺港的军事与经济的多重建设,借此开始了北洋洋务的征程。 而后世的自然科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叶笃正的晚清道台家族,也正是于此时,随着安庆地区的流变,迁入天津港的,同时期的安庆潜山人余英时家族的祖辈也由此在天津扎下根来,这是安庆地区经由太平天国,和天津结下的不解之缘,也由此结下了在淮系门庭下,充任商业帮办和幕僚群体,帮办洋务的传统。

    同时期李鸿章娶正妻赵小莲,为安庆太湖县嘉庆年间的状元赵文楷(佛教大师赵朴初的曾祖)之女,可以说既也在婚姻上完成了对省会安庆的某种承继。而他们的儿子李经方,出任中国近代第一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的董事长,主导近代外交,也开始在安徽合肥兴办近代教育,并为铜官山铜矿奔走呼号,直呼皖人主其矿业,由此李氏家族已经成为安徽实质上的经营者和主导力量。

    李鸿章家族的发展对于今天安徽本义地区兴旺再发展的启示

    对于今天的安庆地区和徽州地区(1987年更名为黄山,并并入一部分进入宣城)而言,李鸿章家族在清末民初的活动史,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时代的内地“军人代兴,文商没落”,沿海买办经济繁荣,内地军阀主义丛生的大背景,能窥见安庆和徽州这两个过去安徽源头的衰落的根源。而如今安徽本义地区的兴起和重生,则是这一过程的逆过程,是中国走向时代进步,海内安宁,国家昌盛,内地商帮和文化重新复苏的大背景下的应许之义。  安庆过去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而如今徽商之中唯安庆商帮为最,而徽州过去则更是”无梦到徽州“,令人神往的皖南故国,在今天的中国,都应该携起手来,共塑安徽和中国承平时期的应有之义。  而绝不能在省内做大合肥的短视的诉求中,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真正做到慎终追远,看到这片地域在这个时代的中国,重新崛起的必然和必须,重新崛起的对中国梦的呼应,对过去党的创建者,陈独秀先生的新文化运动的阐发和重塑,都是我们这一代安徽本义地区的人,需要时时铭刻,处处践行的人生宗旨,乡土情怀。

    最后附上安庆大观亭的对联以作这篇还很幼稚的文章的结尾:

    两皖生才,台阁犹含雄杰气;

    四郊多垒,江山莫作等闲看。

    【作者简介】徐旭,清末民初望江县泊湖乡人,字茗樵。举人。著有《青湖诗草》。

    【简注】两皖:皖北皖南。指安徽省。垒:战垒。此联作于民国初赣宁用兵之后,原有作者跋语:“甲寅(1914年)九月,承葺大观亭。工峻,因撰数语补楹。应雪禅之请题。”

    城郭人民,应有忠魂识华表;

    江山风景,每思名士对新亭。

    【作者简介】徐经纶,清末民初时石埭县(今安徽石台县)人。字铁华。安徽高等学堂国文教习。

    【简注】忠魂:指亭西的余阙墓祠。

    有客凭栏,眺一色长江,皆成画本;

    与谁把盏,剪半江秋水,入我诗怀。

    【作者简介】刘大魁,清初桐城东乡(今枞阳县)人。字才甫,号海峰。副贡生,晚年官黟县教谕。桐城文派创始人之一。著有《海峰诗文集》。

    莽乾坤、能得几人闲?且安排、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

    好风月、不消一钱买!休辜负、青山红树,送爽气西来。

    【作者简介】王珊森,清末民初时寿州(今寿县)人。

    (文章作者:潘凌锐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李鸿章家族看安庆、合肥间的嬗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oh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