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在峡江的转弯处》

读<在峡江的转弯处》

作者: 飘着的云 | 来源:发表于2022-07-17 08:17 被阅读0次

           无意之中,买了一本陈行甲的自传:《在峡江的转弯处》。这些年我买过很多书,不是因为我对做学问的执着,而是在实际生活的实践中,有太多的事情和现象,令我感到困惑和焦虑,为了缓解和消除这些焦虑,我选择了读书,希望能在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很长时间里,我一直求助我周围的人,希望能从我的亲友同事或是擦肩而过的人那里,寻求我想要的答案,但是很多时候,我发现其实大家很忙,或者由于无法经常见面,沟通的效果一点也不好。我仍然希望能自己找到答案,这是我为什么喜欢买书,偶尔也喜欢读书的原因。我觉得自己读书是非常功利的,因为我平时的工作很忙,而我自己在公司文化的强化训练中,多年的被动的教化和强化中,某种程度上,也接受了类似的心理暗示,对工作不敢有任何怠慢。如果稍微有一些情绪上的惰怠,就会感到内疚。这是我多年来真实的工作状况,也是和我一样的很多同龄人的宿命。因此我平时基本上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消遣性的书籍,能够在业余时间读各种书籍,于我是莫大的心灵慰藉。

    这些年在买书的过程中,我有很多失败的经历。有些看起来觉得内容应该不错,但是买下来,开始读以后,无论是思想,文笔,叙事,找不到能触动我的东西,读之如同嚼蜡,毫无乐趣,也就使得有些书,读了一些,最终半途而废。刚开始打开《在峡江的转弯处》,我的期待并不高,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开始读以后,突然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厚的思想底蕴和文字功底,丰满的情感,对生活的激情和爱,仿佛是在与朋友聊天一般的娓娓道来。那种深藏心底的进取之心和对苦难生活的同情,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些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痕迹的底层生活片段,以至于作者在多年以后,描述他的过去的生活时,成为无法抹去的一笔,也成为打动我这样的读者的重要篇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行甲担任水月寺担任镇长期间,去看望一个贫困户,那户人家女的,下肢残疾,手里抓着拖鞋靠爬行下田种地,种菜,收拾家庭,丈夫精神不太正常,时好时坏,动则拳脚相加,但是他们居然生了自己的孩子,陈行甲因为给他们很多照顾,和他们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多年以后依然回去探望他们。人类在面对苦难时表现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对这种苦难生活的同情的陈行甲,赢得了我的真诚的尊重。 我一直以为我小时候见过的农村,是很苦的,因为大多数人缺吃少穿,邻居之间为了蝇头小利大打出手。即便家庭内部,也会为了穿的,吃的产生很多纠纷。我以为那是极苦的生活。但是看到陈行甲笔下的困难户,不免让人叹息,人原来会这么苦,而与此同时,人可以活得如此顽强!读到这一段,我受到了震撼,多年以来,我一直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将来有能力时,要改变家乡,要修路,要为那些孩子创造好的教育条件。因为我当年眼睁睁地看着我儿时的好友小莲,因为有一个暴力而自私的父亲,在小莲考上初中后,因她父亲的反对,辍学了,而她在日常所有事情上,表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可惜她有一个喜欢家暴的,不顾子女死活的父亲。我曾经回家问我母亲,我们能不能也帮她交学费,让她也上学,我母亲叹了口气,没有回答。而我以孩子的无知,安慰哭泣的小莲,说我帮她想办法,结果我食言了。这大概是我的一个缺点,就是有时基于某种自以为是的善意,会说一些自己办不到的事。其实我当时或许知道,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小莲的父亲很蛮横,即便他不培养孩子,也不会让别人替他的孩子交学费。而另外一件触动我的,是我初中的一个女同学,无论是那一方面,成绩,努力程度,性格 都相当出色,但是她家很穷,因为她的三个哥哥,都上了大学,家里一贫如洗。轮到她时,她父亲坚决反对送她上高中,她不得已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据说我的这位同学,自辍学之后,再没有对他父亲友好地说过一次话,一直到她父亲死去,她都没有流一滴泪,没有像其他儿女一样下跪,在父亲的尸体前守灵,只是冷冷地看着所有人忙碌,没有哭泣,也没有说话,冷眼旁观眼前的一切。可以想象,在漫长的岁月中,她对他父亲是怎样的一种怨恨?而在这种怨恨中生活的人,如何能抵御人生的种种艰难。有一次我回家时,我母亲曾经说起她,说她嫁给了我的另外一个同学,不太理周围的人,很孤僻。我没有能再见到她,只能在心底默默地祝福她,希望她的新家庭,夫妻和睦,孩子聪明伶俐,家庭的欢乐能够温暖她的心,解开她心里的结。所有这些事,曾经都是我梦想要去改变的,只可惜我糊里糊涂的背离了自己的初心,走了另外一条路,变成了一个今天这样的自己, 为了生活,不知疲倦的忙碌,甚至于周末和假期。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穿梭,熟练的说着标准的训练过的套话,偶尔自我感觉良好,只是偶尔想问我自己:我到底在寻找和追逐什么?

    陈行甲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他做共青团书记期间,如何走访,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找回因困难失学的孩子。我想那时,他是幸福的,因为在他的性格里,有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想要做点事情,想要改变社会,想要帮助他人-那曾经也是我的理想。只不过,城市生活的模式,造就了我们今天生活的样子,每天在办公室里,是是非非,各种若隐如现的业务上的挑战和变化,我有时深感困难和无能为力,在一个充满挑战和动荡的环境,什么是最终的使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在峡江的转弯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tk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