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沐浴在时间的光 《瑞士钟表师》解密制表精工

沐浴在时间的光 《瑞士钟表师》解密制表精工

作者: Teletubbiest0 | 来源:发表于2023-01-01 17:35 被阅读0次
    上映日期:Nov/4/2022

    即便现代人越来越少戴表,讲到制表精工,瑞士还是大家心中的第一名。出生自制表世家的导演,透过电影纪录下瑞士钟表崛起初期的秘辛与阿嬷的人生故事。

    瑞士钟表制造工业初期,制造商和模具师针对「时间」发生冲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各凭本事各持己见。

    电影的大时代背景设定在瑞士无政府运动时期,此时正处于制造工业发展初期,工厂开始实施工人专业化与任务分工化。工业革命后30几年,人民的生产模式渐渐从家庭代工转为进入工厂「上班」。生产手表的过程非常复杂,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即便专业化后劳动力看似容易取代,但片中的劳动意识高涨,工人们也都积极参与劳工运动。

    虽说故事内容讲述的是瑞士的制表精工,《瑞士钟表师》做为八大艺术之一,最美的地方就是细致的灯光、构图与摄影,也让它夺得北京影展的最佳摄影奖与最佳艺术贡献奖。片中的制表工人运动约在爱迪生改良钨丝灯泡之前,所以全片几无夜间场景,观众无从得知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人类是否已能使用煤油灯与蜡烛之外的夜间照明。

    《瑞士钟表师》多采用柔和的自然光,灯光师打出富有时代感的光,再利用场景里的大片玻璃或户外景使这些光线自然流泻,形成美丽的光影。构图上主要以特写与远景为主,不论是钟表或人物的特写,都能清楚感受到各个零组件与表情的一举一动;远景采用广角摄影,且人物总是位于镜头构图内的边边角角,暗指人不过是整个大社会的一个小螺丝钉、小齿轮,虽不至于不重要,但绝对称不上主角。

    既然主题为钟表,片中看到不少时钟与手表的场景。有趣的是,当时的「时间观念」是多元且有争议的。以《瑞士钟表师》为例就有电报时间、工厂时间、市政时间与无政府主义时间四种。或许当时的技术还不够好,导致各个时钟间的时间差幅度很大,因此还需要定时对时。比较令人好奇的是,不知道对时人员看的是用来确认相差秒数的码表还是工厂产制的手表。若为后者,又为何手表的时间能准确,时钟却不能呢?

    在《瑞士钟表师》里,无政府主义无所不在,除了工厂作业员们参与无政府运动组织之外,连制图师都标榜自己绘制的是「无政府主义地图」。从工业革命前的个人与家庭本位,进入家国意识与以团体为重的思维,再到个人主义重新崛起,这些参与运动的男男女女被社会认定是比较「新潮」的一群人。女主角约瑟芬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结识制图师彼得,虽然电影对两人之间的情愫并没有太多著墨,但彼此聊得来且对对方的工作感兴趣是肯定的,也为美好往日与这部作品留下一点想像空间。

    当时大家开始建立「时间观念」,虽说还不是人人都戴得起手表的年代,但若听到有人不戴手表才会惊讶,就像现在听到有人不用智慧型手机一样惊人。

    重视时间观念固然是好事,但也被资方拿来当作控制员工的工具。电影中的制表工厂,每天都测试员工组装一组手表的速度,并以此作为加薪或解雇的依据;计时人员闲暇时,又或是该说这本来就是他们工作的一部份,还必须计算厂房内各条路线的耗时,以得出效率最高的工作动线。

    当人连走路都被规定只得走直线,只为了节省两秒钟,那真的是与机械无异。前面提到当时的社会有各种不同的时间并行使用,这对于利用午休时间前往邮局办公的员工来说很是不便。片中就有一名工厂工人,由于邮局使用的时间非工厂时间而迟到,甚至还得为此扣薪水,完全得不偿失。

    除了全片主题的制表精工之外,在那个电报、时间测量与摄影等新技术兴起的年代,大家对「照片」这种能够「捕捉当下」的魔法很是著迷。不但名人或有钱人会透过照片来彰显自己的地位或纪录下重要瞬间,就连市井小民也会向摄影师购买照片,不管自己认不认识影中人,反正只要拥有一张照片就是潮。女主角约瑟芬与彼得之间若有似无的恋情,也是透过买卖照片的过程增添真实性。听到顾客闲聊八卦的摄影师,将两人照片的价格抬高,除了符合供需理论之外,可能也是最早的八卦小报雏形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沐浴在时间的光 《瑞士钟表师》解密制表精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vc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