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晏紫
想要社群粉丝变现,需要明晰什么是社群。目前我们处在一个用语一致,而定义不一致的阶段,这个阶段:有概念,无套路。好像人人都可以对社群说点什么,对于真正经营社群的人,对于想要盘活品牌旗下大量的社群粉丝的群体而言。知识噪音太大,反而无所适从。群觅对社群有必要从定义开始拨乱反正。
我们群觅对社群的定义是:围绕一个认知单元聚拢形成的亚文化群体。一个认知单元是指一个概念,理论,品牌,甚至是一个观念等。它是人们的脑海中形成认知的基本单元,并且可以完成类似于基因的复制与扩散。
有了这个定义之后,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读书会社群,都是跨概念,跨理论的,这属于典型的社群延伸。也会发现他们会自发分化成不同的社群。社群运营者不清楚一个社群需要围绕一个认知单元形成。多认知单元交织在一个社群之内,会让社群内成员的异质性急速提高,社群运营需要付出巨大的运营成本来降低异质性对社群活跃度的伤害,于是我们看到社群运营总是逐渐妥协----分社群经营。
社群运营好手,会为提高社群同质性而努力,一个异质性的社群粉丝会破坏整个社群的活跃度,降低社群的凝聚力。为剔除异质性,增加社群凝聚力,人为设置一些门槛,有利于社群同质性的提高,同时降低着社群运营的成本。
围绕一个认知单元建立的社群,保持同质性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不过都是非常值得的,一方面是社群门槛会隔离一部分非核心的社群粉丝,直接的表现是影响社群基数,另一方面是跨认知单元的社群延伸通常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收益,只是对于持久经营社群不利,忍痛割爱需要魄力,更需要社群知识的指导。
围绕一个认知单元建立的社群,保持同质性可以获得的收益:一方面带来社群粉丝的认知效率优势,清晰明了我们社群是围绕什么认知单元聚集于此的,交流、讨论,参与活动均具有认知的一致性,降低着社群粉丝间沟通的信息成本。另一方面,因为不同社群,需要不同的运营动作来支持,也需要不同方面的知识储备,跨认知单元的运营,通常不能发挥运营动作的规模经济优势,拉低运营效率,导致本来可以盈利的社群,总是弥补不了运营的成本。聚焦一个认知单元建立社群,在这方面会带来运营效率优势。
两个方面的结合,最终才能实现社群认知效率与运营效率的双重优势。
个人大V或品牌,通过“代言”一个认知单元,形成认知同盟,从而获得强大的社群力量支撑。
一千个核心粉丝可以养活一个大V,一万个核心粉丝可以养活一个品牌。知识创业者需要将自己打造成某个认知单元的品牌,才能长久地实现可持续变现。
但靠粉丝数量接广告变现的手法,是对社群粉丝力量的永久性透支。能够提供社群氛围,强化个人或品牌“代言”认知单元才是社群粉丝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个人或品牌通过“代言”认知单元可以形成最牢固的竞争区隔,从而转化为竞争优势,不在是靠特殊技术,特殊工艺,特殊设备来形成竞争优势,因为这些竞争优势随着技术的扩散,竞争优势将会急速消失,我们回头看日本企业,正是在这些方面做得较为出色,赢得了短暂的竞争优势,随着技术,管理能力的扩散,举国陷入同质化的竞争状态。行文至此,群觅已经从《社群书籍教不了的经营心法》逐渐过度到《社群书籍教不了的竞争心法》的阶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