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能“说得上话”的那个人。
——题记
谈及孤独,几千年来这种感觉一直深藏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在本书中,作者刘震云用最质朴的语言来来揭示这种感觉,每一字每一句都表现出作者的反抗与挣扎。
本书上部“出延津记”写了生在河南延津杨家庄的杨百顺为了找到能“说的上话”的人一步步走出杨家庄,走出县城,至后来对对延津伤了心,对郑州伤了心,对新乡、开封、汲县、洛阳一并伤了心,最后决定走出家乡,走出延津,离开伤心之地的故事。
故事中写了杨百顺出走过程中名字的变化,从杨百顺到杨摩西,再从杨摩西到吴摩西,到最后离开延津后的罗长礼。每一个名字都是杨百顺的每一段经历与感受,每一次更改名字都是杨百顺的一次蜕变。初读本书,我并没有真切地理解书中的孤独,更多的在意的是杨百顺的成长。后来仔细品味,才理解出了作者要表达的那种情感。杨百顺一生都在找能“说的上话”的那个人,一直都在努力摆脱骨子里的孤独和累。喊丧的罗长礼成了杨百顺崇拜的对象,也是这个原因。只是人海茫茫,知己却难寻,杨百顺是孤独的,他没有一个可以“说得上话”的人,而延津又一次次地让他伤心,最终他选择离开延津,化名罗长礼,去他乡继续寻找那个可以“说得上话”的人。
本书下部“回延津记”写了出生在山西沁源的牛爱国为了找到能“说得上话”的人而一步步离开沁源,回到母亲故乡河南延津的故事。牛爱国的母亲也就是杨百顺丢失的女儿,可能是早已注定,百年后牛爱国又历史性地重复了外公的经历,也是对家乡伤了心,也是找不到“说得上话”的人,牛爱国也是同样选择了离开,回到延津了结心愿。
本书全书都在传递一种孤独,都在表现一种反抗与挣扎。读完此书,不禁要问,中国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从根本来说,还是长期以来受传统儒学的影响,现实中人来人往,虽然看似热闹,然而这热闹的背后却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人心复杂难测,真正能“说得上话”的真心朋友并不多,几千年来,每个人都是那热闹下孤独的个体。然而有正是因为这种孤独的存在,才有了一个个像杨百顺牛爱国这样的人去反抗,去改变,去义无反顾地追逐“一句顶一万句”,这些身影,又给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
读《一句顶一万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