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学习余秋雨老师的《文化必修课》,以下是听课摘要。
第一讲
魏晋名士的局限性
魏晋名士是永远讲不完的。
请大家想想看,我在前面讲到的那些非常动人的场景,无论是在走不通路的地方嚎啕大哭,无论是山上山下无言吟啸,无论在郊外路边抡着锤子打铁,也无论是在临死之前弹奏出了神秘的乐曲,这一切,不仅普通百姓完全不懂,而且连绝大多数文人学士也难以理解,更无法追随。
这也就是说,魏晋名士虽然对中国文化起到了“颠覆性改写”的作用,但这种“改写”,在于长远,在于素质,而不是实实在在左右了当时的文化走向。他们实行了一次凄美的冲击,凄美得让人永久难忘,但在当时,人们很快遗忘了。
三段论结构
他们看穿了英雄时代的虚假,而进入了“后英雄时代”,但是他们自己也很快被看穿了。看穿者,是陶渊明。陶渊明不会大哭,不会打铁,不会啸吟,他觉得,这一些还都稍稍有点作态,还不如彻底回归家园。回归寻常生态,种种地,看看菊花,顺手写几句诗。
这一来,我们眼前就出现了从“英雄”到“名士”再到陶渊明的“三段论结构”,也就是——
第一段,慷慨激昂型的文化人格;
第二段,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
第三段,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
这“三段论结构”,后来反复出现在中外文化史上,成了一种通行模式。
但是,陶渊明自己,当时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没有被真正发现。他后来因为受到苏东坡的激赏而引起大家注意,但那是六百多年后的事情了。
这也就是说,在奠基时代和秦汉帝国时代过去之后,虽然文化创作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成果累累的景象,但是,文化创造者的生命都像彗星一般从长天划过,却没有给庞大的中国文化实体带来足够的气场。
中国文化因为诸子的老辣,因为秦汉而宏大,因为魏晋而凄美,却眼看就要带着这些老、这些大、这些美而黯淡。
天下很多老宅子、老庭院都是又老、又大、又美的,却也都一一败落了。这些老宅子、老庭院能不能延续,就看有没有一种更重要的元素加入,那就是气。这气,也可以称之为“元气”,元旦的“元”,带有“创建”的含义。创建之气,对一种文化、一个民族都非常重要,好像触摸不到却又处处可感,充溢于天地之间,因此又可称之为“天地元气”。
大危机
到英雄时代和魏晋时代,那些疲惫的老文化几乎都已经退休,而新起文化的热闹场面也没有持续多久。总之,中国文化气散了,气衰了,气泄了。
这实在是中国文化所面临的一场大危机。
我们中国历来有一个毛病,虽然经常说创新、更新,但在文化上,总以为老就是力量,因此经常拿着老宅子、老庭院里的古书古董恣意显摆。其实,即使是看看比老宅子、老庭院更有生命力的老人,也无法掩盖他们的整体疲惫,无法阻挡他们不合时宜的胡作非为。人是如此,文化更是如此。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