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常拿余华的《活着》来调侃,当事业还在上升期时,可以去看看专业工具书,累了、倦了、或是痛苦难言的时候,还得看看这本《活着》。
《活着》放在书架上,今天拿出来看一看。或许是书的口碑,翻书前总觉得这本不厚的书沉甸甸的。或许随着年岁渐长,才愈发懂得余华在序中说的,“我们无权评论任何人的人生。”
从第三人称的视角去看福贵的一生,或许感到他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和苦难,可也许在他放牛,抽着旱烟,在大树下看着老牛悠闲地吃着草,眼前又浮现出一家人在一起的情景,他也许感受到了幸福与满足。
作家只讲述自己呈现的,作家没有想到的,这时轮到读者来讲出。
整本书是以一位老人在平淡地回顾一生的历程中展开的。这种朴实在特定的情境下,会特别的牵动人心,因为相似的心情,常人都体会的来。第一个镜头,是福贵在给娘去抓药,却半路被抓去当拉大炮的情景。
家中病倒的娘,两个孩子,正盼着他呢,他突然没了音信,当了兵离家越来越来,又不知哪时哪刻命就交代了,该是一种怎样的绝望?福贵的抗争软弱而无力,他顺从地帮连长拉大炮,只在夜里一个人低声呜呃,看到和家里一样的田地,快熟的麦子,他就想起家珍和凤霞。
这时候活着,就是唯一的念想,而且光靠活着的信念没用。老兵老全就是这样,每次都想着肯定能活下去,结果还是没有躲过枪子。
福贵一路辗转,在子弹炮火缝隙间逃命,终于被解放军俘虏,有了回家的盘缠,这时回家的念头就更加强烈。福贵这一离家,就是快两年,回家才知道娘在走后两个月已经死了。两年改变了很多事情,但日子还得继续。
第二个镜头是抱着有庆从医院出来的情景。据说余华花了几天来揣摩如何传达出福贵抱着孩子遗体极度哀痛的心情。后来他终于写道:“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着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洒满了盐。”
想到今后再也看不到活蹦乱跳的儿子,福贵心如死灰。他不知道怎么和病床上家珍说,他想为自己的孩子讨个公道都做不到。福贵的一生,承受了生而为人最大的不幸,但他依然还是选择活下去,因为这不仅是为他,也为了他的家人。
反复体会这些片段的心情,正如有些人评论的,“那些字句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残忍。”在死亡太过平常的时代,生的勇气反而变得更加可贵,生命本身并无意义,无关贵贱,无关尊严,是我们赋予了它意义。
正如书中的话:“人是为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当徘徊在痛苦的边缘时,不如硬着头皮撑下去,一生有过快乐,有过幸福,珍惜现在拥有的,就已经足够。
�c���-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