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作者: 陈晓云smile | 来源:发表于2018-06-05 17:10 被阅读0次
            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无风的环境条件下,出现的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的症状。
            对高温环境不能充分适应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大气温度>32℃、湿度>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极易发生中暑。此外,在室温较高、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年老体弱、肥胖者也容易发生中暑。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能控制产热和散热,以维持正常体温的相对稳定。正常人腋窝温度波动36~37.4℃,直肠温度在36.9~37.9℃。
            人体产热主要来自体内氧化代谢过程,运动和寒战也能产生热量。大气温度在28℃时,人体处于安静休息状态下,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基础代谢,而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是静息时产热量的15~20倍,运动时主要是肌肉产生热量。
            人体散热途径通过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大量出汗促进散热。但是大量出汗引起水盐丢失,需要注意补给。人体与环境之间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热交换:①辐射  室温在15~25℃时,辐射是主要的散热方式。②蒸发  高温环境下,蒸发是人体主要散热方式。③对流  散热速度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和空气流速。④传导 散热量小,如果皮肤与水接触,散热速度是正常的20~30倍。
                中暑主要是由于体温过高(>42℃)对细胞直接损伤,可引起细胞内酶变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膜稳定性丧失,有氧代谢途径中断,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肾脏、肌肉等。

              临床表现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痉挛就是发生肌肉痉挛,持续数分钟后可缓解,无明显体温升高,中暑症状轻微。
          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严重时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肌痉挛。可有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和晕厥。体温轻度升高,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表现。及时治疗,否则可发展为严重的热射病。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稳定≥41℃)和神志不清,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分为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热射病。 劳力性患者多为健康的年轻人,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可发生肌肉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比较高;非体力性大多发生于老年体衰人群。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出现低血压休克,器官水肿,心力衰竭,常在发病24小时左右死亡。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降温治疗和并发症治疗  重症患者降温的速度决定预后。

          体外降温: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脱去衣服,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对于无循环虚脱的患者,可用冷水擦浴或将身体浸入27-30℃水中传导散热降温。对于循环虚脱者采用蒸发散热降温,如用15℃冷水反复擦拭皮肤,同时用电风扇或空调加强散热降温;体内降温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药物降温。

            并发症治疗:遇见昏迷患者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误吸;对于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代谢性中毒;肝衰竭合并肾衰竭严重的病人,交于医生对症处理。

            预防

            1.暑热季节要加强防暑卫生宣传教育,改善老年体弱者、慢性病患者及产褥期妇女的居住环境。
            2.暑热季节改善劳动及工作条件,在高温环境中停留2-3周时,应该饮用含钾、镁和钙盐的防暑饮料。
            3.炎热天气穿宽松透气的浅色衣服,避免穿紧身绝缘服装。
              4.中暑恢复后数周内,应该避免室外剧烈活动和暴晒阳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ap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