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刚刚我就经历了一场“踢猫效应”。我帮长辈打了个电话咨询点事情,对方却是十二分的不耐烦,火药味十足。我一直都是很友好的语气询问,站在我们的角度,我们也算是客户,没想到对方会这么火气十足,心里顿时有些不舒服。
这个时候,边上的小朋友还各种大叫来捣乱,打完电话,我有些情不自禁地想朝孩子发火:“你太吵了!”
但说完,我马上意识到自己似乎有迁怒孩子迹象,马上运用《P.E.T.父母效能训练》里的“我-信息”法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这本书对于我和孩子的沟通模式的改变还是有着很积极的帮助的。
今天还看到一则新闻,讲的是11月9日晚上八点左右,一名49岁的男子和他妻子一起带4岁的孙女和1岁的孙子一起去超市。由于他妻子对商场手扶电梯有恐惧感,便在一楼等候。该男子带孙子孙女一起上二楼采购。
采购完毕后,孙女不愿离去,男子便打了她一巴掌导致其鼻子出血。工作人员上前劝阻,男子执意要带孙女离开,孙女不肯,又挨一巴掌。
最后,该男子因殴打他人被拘留五日。
毕竟是亲孙女,爷爷也不至于不爱,只是在愤怒情绪的档口,爷爷没有及时收住而伤害了孙女。
“踢猫效应”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服务员没有点破顾客的指责,而是用委婉的方式面对顾客的粗鲁,从而避免了一场冲突。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踢猫效应”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很多人会有在自认为低自己一等地位的人面前,将愤怒转移出去的倾向。当一个人沉溺于负面或不快乐的事情时,就会同时接收到负面和不快乐的事。当他把怒气转移给别人时,就是把焦点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愤怒是一种很可怕的情绪,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作为父母长辈的成年人,及时在孩子面前收住,是我们的必修课。
蒙台梭利曾提出“心理分析的惊人发现就是精神病可能起源于婴儿期”,也就是说,成人得精神病的病因很可能在婴儿期便潜在了。
因此,当我们自身被愤怒笼罩时,我们需要通过深呼吸、喝口水、内心倒数“11、9、7、5、3、1”这样的方式,来让自己冷静下来。尽量不要在愤怒的时候直面孩子,而是选择走开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平时,父母也要学着给自己解压,适时放松,因为持续紧绷的状态很难一直在孩子面前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间,一个人静坐、冥想、散步、运动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让自己透透气。
也可以学习一些增强心智的课程,来增加个人处理环境压力的能力,从而应对各种挑战。
或者是改变生活方式,适当的调整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被环境支配还是我们自己创造环境,全在我们的选择。
刻意练习能帮助我们提升内在的稳定性,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益无害的,我想,出于爱的角度,每一位父母都会愿意去改善自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