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在人们的印象里,尤其是我国人民的印象里是和迷信什么的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熊毅的眼中,宗教是人类心理上的,人性上的一个重要的诉求。是人性的对于确定性,对于一元性的心理需求,引导了宗教的诞生。这可能有的时候,是跟理性相悖的。但是,面对多元和无序,可能理性是存在,但是心理早就崩溃了。
太理性的人,反倒可能什么都不去努力,因为不相信奇迹会发生。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不就是被人看成一根筋,但是却内心笃定地做成了常人不肯能做到的事情。
熊毅认为,宗教最大的作用不在于信什么,而是信这个动作本身引发出了很大的能量。就好像一个人在追歹徒的时候,什么都忘了,可能会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力量,及至众人帮助抓到歹徒,他才发现身上的伤口,一下子瘫软到地上。
世界本身是理性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是人不完全是理性的。人是有感情的,是要讲故事的。不论荷马史诗还是左传,春秋,都是用故事来讲明道理,表述感情的。
《红岩》里的英烈,能够插竹签子,坐老虎凳都不屈服,应该是真的有信仰在支撑。现在的人,什么都不信,一心追求物质,幸福感可能真地不一定有当年在艰难困苦中积极斗争的人更高。
人们所推崇的笃行,如果不以坚信为基础,怎么能够贯彻到底呢。时下的火热的打卡,坚持,如果没有信点儿什么作为支撑,新鲜几天大脑自然就开始抗拒了。没有信仰做为支撑,无论做什么都是很难长期地坚持下去的。
医学界早就发现,心理安慰在临床上是有其实际的效果的。评估一种新药的疗效要在对照组之间服用安慰剂来进行比较。如果服药的和服用安慰剂康复的比例不相上下的话,那么新药就没有什么疗效,是心理安慰在起作用。
好多人,不就是遇到什么重大的打击,精神上一下子垮了,人的身体也就很快完了。
所以,人还是得有个精神寄托,用老外的话说,稍微bigger than you的东西,来指引你。让你自己有一个使命,才能好好地生活和奋斗。企业不都得有个使命吗?个人也得有一个。
《流浪猫bob》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活得非常非常丧。但是,因为要照顾一只流浪猫,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重新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了一个有尊严的人。
人生在世,需要有一张地图,才能走下去。即使地图是不对的,你要相信,只要走下去可以慢慢去修正地图。如果,一开始就不相信地图,什么也不信,那就很拿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