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缔造出一支强悍无比的湘军,历史给他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曾国藩天生也不是自带光环的人。
他出生在湖南一个消息闭塞,文化落后的偏僻小山村,自祖父向上推溯至少五六百年连个秀才也末出现过。曾国藩年少并不是智商过人,但他执着,认准的事必须做到最好。祖父要求家人早起,他起不来,那时没闹钟,老睡过头。为了黎明即起,他想了一个办法。睡觉时旁边放一个铜盆,铜盆之上,用一根细绳拴一个秤砣。
燃起一根香,把这根香十字交叉插在拴着秤砣的绳子上,香燃到那里,把绳子烧断。秤砣吊进铜盆里,这一惊吓,多少瞌睡虫都被吓跑了,他开始认真读书。久而久之,养成早起的好习惯,坚持了一辈子,以身作则,再去感染子女。“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日之计在于晨。”他凭着刻苦勤奋,在通向仕途的路上,顺风顺水的连过两关,但命运却在下一个关卡和他开了个玩笑,两次会试都名落孙山。
这时,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已经家徒四壁,难以负担他读书考试的费用。曾国藩怀着沉重的心情,从京城启程返乡。途中盘缠散尽,无奈之下去父亲故交朋友易作梅处借钱。当时天在下雨,曾国藩冒雨进了易家客厅。易作梅远出末归,曾国藩正襟危坐在椅子上,两个小时不曾动过脚。时任江苏睢宁知县的易作梅回家一看,地上只有两个脚的水印痕迹,直呼此人日后不简单,立即借了白银100两。
看是小事,一般人很难坚持,但曾国藩做到极致。公元1838年,清朝道光18年,曾国藩27岁中进士,同年入翰林院做庶吉士,之后他十年七迁,由从七品的芝麻官连跃十级,成为二品大员。这对于寒门出身的曾国藩,可谓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他有何能耐,获得如此殊荣呢?当别人青年得志,有所懈怠时,曾国藩却在认真读书。
他一生无一日不读书,晚年读瞎一只眼,仍不间断。他的诗文独拨头筹,引起军机处大学士穆彰阿的关注,屡屡提携他。当别人花天酒地,潇洒走一回时,他拜师静坐反思修炼自己,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为人之法和处世良方,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他用毛笔正楷写了一生的日记,临死前一天还写。他用一生去雕琢自己,丰富自己,要求自己,才有幸运之神的降临。
可见,人有多自律,就有多幸运。圣人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小事做起,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大清帝国给予他最高谥号“文正”,同治皇帝在诏书中对他的评价是:“秉性忠诚,持躬清正”。
纵观他的一生,不论是为人之道,为事之道,为官之道,参悟的非常透彻,严以律己,很少出现错误。
正如后人所说“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在与太平军征战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中,他是常败将军,却可以运筹帷幄,熬死了太平军。他战场上怀才不遇,为官却很成功,不但能力极强,还清廉到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他说:“持身俭,则自尊自立,不求他人。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坠。为官俭,则以俭养廉,局高不败。”“古之成大事业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曾国藩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了自己志向,用成果告诉我们高度自律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康德说:“自律使我们与众不同,自律令我们活得更高级,也正是自律,使我们获得更自由的人生。”曾国藩的自律,非常人所能企及,正是这一特质,成就他千古第一完人的殊荣。我们若能得他两三分勤奋、两三分自持,想必也能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吧!
网友评论